来源:上观新闻 2022年6月1日
标题:千方百计守住城市的生命线
作者:王多
创新城市、活力产业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疫情之后,上海经济恢复活力的着力点在哪里?地方经济发展如何更好借力国家战略?如何有效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为什么说“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迫在眉睫?5月28-29日,在第四届中国城市发展与产业经济学术年会上,来自全国的经济学者对以上问题进行了学术探讨与交流。上海师范大学校长袁雯研究员在开幕式上致辞,指出在上海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全力打赢大上海疫情保卫战的背景下,本次会议的召开体现了专家学者对国家和上海尽快从疫情中恢复,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学者本心。
城市的生命线在于“网络连通”
在主旨报告环节,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上海市经济学会会长周振华研究员从城市本体论的角度,阐述了网络连通性是城市的生命线这一重要观点。他指出城市实际上有两条生命线,一条是维持居民生活、生产活动的基础设施系统,另一条就是外部网络连接线。城市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集聚,更是生命有机体,必然通过外部能量交换获得生存发展。在网络层面上表现出来的是各种流,如商流、物流、资金流、人流、信息流等。与传统意义上的城市生命线相比,外部网络连通建立起来的城市生命线更加复杂,甚至更为重要。对于上海而言,在控制疫情后,尽快修复并提升城市的网络连通性对于恢复城市活力非常重要。
把握国家战略大势,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研究员认为,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地方经济的发展与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结合,这种结合的视角对于理解新环境和新条件下区域经济发展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在当前发展中,国家战略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首先,地方经济发展可以依赖于国家战略的顶层设计,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都需要从国家整体考虑进行国家战略意义上的顶层设计;其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服从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规划和统一大市场体系的建设,有助于避免过去发展中可能存在的区域碎片化发展模式:第三,地方经济发展任务、背景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的系统性、集成性、协同性、整体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地方经济自主发展从原来向中央要求优惠政策与资源倾斜,转变为地方发展以推动制度创新为动力,因此把国家战略与地方发展结合起来有利于引导地方将更多精力转向更深层次的制度创新。
有效投资的5个重点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研究员指出,当前我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有效投资是应对“三重压力”的必然选择,实现投资的有效性需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三大原则。他指出当前有效投资有5个重点方向,包括新型工业化基础设施建设,高质量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增强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的区域政策,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遏制“脱实向虚”趋势,以及以ESG投资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构建更好的绿色低碳金融和投资环境。最后,他指出,所有的有效投资最终还是要靠市场主体来支撑,需要微观政策和宏观政策配合激发市场活力。
后追赶阶段需要调整转型动力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论证了在追赶阶段,中国经济基于国家力量参与全球贸易和分工体系对过去40年实现高速增长做出的贡献。但如何在后追赶阶段保持稳健的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率,是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为了应对发展阶段的变化并转向高质量增长,关键是要发挥企业家的创业精神、技术创新和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结构性转型,破除妨害公平有效市场经济体制形成的制度性障碍,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释放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
汇聚高端要素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南京大学经济增长研究院院长沈坤荣教授指出,新发展阶段城市发展需要关注四大问题:以城市更新盘活城市发展的要素存量推进老城区高质量发展、以产城融合降低城市运营的成本推进新城区开发区有序发展、以集群发展实现不同层级城市的功能互补推进城市协同发展、以城乡统筹实现要素双向互动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协调发展。新一轮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如何通过打破城乡制度壁垒,来消除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差异,特别是如何通过实现高端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来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部署:一是传统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有效对冲经济下行;二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强功能,全力促进产业升级;三是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提档次,确保迈入现代社会。
三招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
华东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殷德生教授探讨了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和美国全球价值链的不同影响,指出总体来看美国在短期内对中国产品加征关税对中国制造业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但促进美国出口是短暂的,中国制造业出口大国的地位并不会轻易被动摇。从制造业价值链地位结构变化指数来看,中美贸易摩擦对中国产生了短期冲击,且主要威胁集中在先进制造业上。应对冲击,中国制造业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发投入力度。创新驱动、直接融资、扩大内需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的主要途径。
“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迫在眉睫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院长刘江会教授指出,“内循环为主”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国的共同特征并且成为大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在这一趋势下,通过强化国内城市间的网络连通性,加快推进“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紧迫性凸显。研究显示,参与中国外循环的产业与 “亟待攻克核心技术”所涉及的产业领域高度重合,面临“卡脖子”风险较高。同时,我国资源类产业和高附加值制造业的海外关联产业节点,集中度非常高,并且在中国制造业所嵌入的全球产业网络体系中,大约 1/3的关键投入产出关系及其所链接的产业路径的自主可控性受制于其他经济体,为此需要通过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优化产业链布局,开辟多元化的市场来破解困境。
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与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与上海经济学会承办,会议主题为“创新城市、活力产业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线上交流形式。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外5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近千人次参加了开幕式、主旨报告会和分论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