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上师大这堂特殊的故事主题党课讲述陈望道追寻真理的一生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11-20浏览次数:196

        来源:周到

        标题: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上师大这堂特殊的故事主题党课讲述陈望道追寻真理的一生

        记者:朱晓芳

        “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个怪物就是共产主义。”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斟酌,1920年春天,陈望道先生写下了这一极富时代语言特色的译文。


        近日,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邀请中共早期活动家、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首位翻译者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陈振新教授,于徐汇校区东部园区思享屋举办“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陈望道一生追寻真理的故事主题党课。



        《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包含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就连恩格斯都说:“翻译《宣言》是异常困难的。”精通德语、英语、日语等《共产党宣言》主要版本语言之一、拥有较高的中文文学素养、具备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有可能翻译《共产党宣言》。邵力子评价:“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陈望道莫属。”


        陈振新是陈望道研究会的副会长,作为陈望道之子,他以研究员和后辈的双重身份,梳理父亲陈望道的一生。他坚持传承家风,讲述望老的故事,将红色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讲座中,陈振新教授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陈望道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陈望道一生践行信仰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这三个方面向同学们分享望道先生一生传承初心,坚守信念,追寻真理的故事。


        当时,《共产党宣言》全篇译文不足两万字,但陈望道“花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才得以呈现既符合原意,又文字生动的译作。工作环境简陋,翻译资料有限,时间紧张,出版遭遇波折……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是本次讲座的主题。


        84岁高龄的陈振新教授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陈望道先生完成《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工作的艰难困苦。一个眼神坚毅的中国青年在迷雾重重的时代背景下坚定信仰、奋勇前行的身影油然眼前。


        陈望道是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信仰、做《共产党宣言》的忠实传人的?这是陈教授提到的一个话题。


        作为一名教育家,在20世纪40年代,他多次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左派学生。作为复旦大学老校长,望老爱生如子、爱校如家。


        作为著名语言学家和教育家,陈望道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之前,先后做过复旦中文系和新闻系主任。陈振新告诉师大师生,在此期间陈望道至少3次为保护进步学生乃至地下党员,不惜牺牲自己。


        在1927年开始的中文系主任任上,系里有一名左派学生鸣响了复旦校钟。按当年规定,学生不得私自敲钟,因此校方决意开除这名学生。但开除学生同时需要系主任签字,于是陈望道为保学生拒绝签名,结果被逼离开复旦。


        聆听陈振新教授的讲座,大家更深刻地认识了一位远赴重洋后回国完成《共产党宣言》艰苦翻译工作的青年,一位将自身安全置之度外保护学生的老师,一位坚守唯物史观的教育家和一位心系师生、情暖复旦的老校长,而他正是陈望道先生!



        陈振新在课上将《共产党宣言》赠予同学们。


        在这堂党课上,哲学与法政学院还聘请陈振新教授为学院“人生导师专题沙龙”特聘专家。

        链接地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上师大这堂特殊的故事主题党课讲述陈望道追寻真理的一生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