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匣子: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陈望道一生追寻真理的故事主题党课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11-18浏览次数:257

        来源:话匣子

        标题:“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陈望道一生追寻真理的故事主题党课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记者:刘康霞


        昨天,中共早期活动家、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共产党宣言》中文版的首位翻译者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陈振新教授走进上海师范大学,讲述陈望道一生追寻真理的故事。

        作为陈望道之子,陈振新老师担任陈望道研究会的副会长,以研究员和后辈的双重身份,梳理父亲陈望道的一生,发表诸多关于陈望道的文章与出版书籍。坚持传承家风,讲述望老的故事,将红色精神力量传递给更多年轻人。

        讲座中,陈振新教授从陈望道与《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陈望道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建,陈望道一生践行信仰、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三个方面向同学们分享望道先生一生传承初心,坚守信念,追寻真理的故事。

        “有一个怪物,在欧洲徘徊着,这个怪物就是共产主义。” 经过反复的推敲和斟酌,1920年春天,陈望道先生写下了这一极富时代语言特色的译文。《共产党宣言》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全文贯穿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包含极其丰富和深刻的内容,就连恩格斯都说:“翻译《宣言》是异常困难的。”精通德语、英语、日语等《共产党宣言》主要版本语言之一、拥有较高的中文文学素养、具备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才有可能翻译《共产党宣言》。邵力子评价:“能承担此任者,非杭州陈望道莫属。”《共产党宣言》全篇译文不足两万字,但陈望道“花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才得以呈现既符合原意,又文字生动的译作。工作环境简陋,翻译资料有限,时间紧张,出版遭遇波折,84岁高龄的陈振新教授通过详实的资料和生动的语言,向大家讲述了陈望道先生完成《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翻译工作的艰难困苦。一个眼神坚毅的中国青年在迷雾重重的时代背景下坚定信仰、奋勇前行的身影油然眼前。

        1920年8月,中国共产党上海早期组织成立,而陈望道先生正是参与初创的成员之一。谈及陈望道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创立中所做的工作,陈振新教授提到,陈望道先生当时作为中共上海早期组织的劳工部部长,参与创办刊物《新青年》,发动工人群众进行工人阶级意识启蒙运动,举办外国语学校、平民女校以及职工补习夜校,参与发起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是本次讲座的主题。陈望道先生是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践行信仰、做《共产党宣言》的忠实传人的——这是陈教授提到的最后一个话题。作为一名教育家,陈望道先生深入学术研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史观,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渗透到学术中去,在20世纪40年代多次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左派学生。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要忠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理想信念。陈望道的一生就是始终把人民的解放与幸福作为全部思想和行动的主题,信仰共产主义终身不变。作为复旦大学老校长,望老爱生如子、爱校如家。陈振新教授向大家讲述了“三条马路”和“复旦划入市区”两则小故事,体现出望老一生都始终怀有为人民大众谋利益的拳拳之心。


        通过聆听陈振新教授的讲座,大家更深刻地认识了一位远赴重洋后回国完成《共产党宣言》艰苦翻译工作的青年,一位将自身安全置之度外保护学生的老师,一位坚守唯物史观的教育家和一位心系师生、情暖复旦的老校长,而他正是陈望道先生!参加讲座的同学们也热情分享了自己的感悟体会并与陈振新教授交流互动,陈教授表达了对青年学生的鼓励与厚望,并将《共产党宣言》赠予同学们进行后续深入学习研究。最后,哲学与法政学院聘请陈振新教授为学院“人生导师专题沙龙”特聘专家,期待未来同学们有更多机会能向陈教授学习,感受初心和信仰的力量。


        链接地址:“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陈望道一生追寻真理的故事主题党课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