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标题:“上海法租界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四届上海法租界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
记者:查建国、夏立、陈炼
“上海法租界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四届上海法租界史学术研讨会”会议现场 照片由校方提供
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 (记者 查建国 夏立 陈炼)9月25日,“上海法租界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四届上海法租界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来自北京、上海、广东、河南等地的4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线上线下会议。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及上海师范大学光启国际学者中心主办,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中共上海徐汇区委党史研究室、上海抗战研究会以及上海市历史学会协办。
上海法租界与中国共产党革命活动的渊源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表示,上海法租界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革命的发展关联紧密。无论是留法勤工俭学,还是党的早期组织的建立,乃至此后召开的“一大”,都与上海法租界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联。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张云认为,上海法租界深刻影响了初创阶段的中国共产党,考察上海法租界中的人、事、物与中国共产党发展的关系有助于推动党史研究走向系统化、精细化。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军回顾了自2014年以来历届上海法租界史学术研讨会取得的成果,并展望了上海法租界史的研究前景。
本次主题报告共分为四场,主要围绕法租界与中共建党、中央特科、留法勤工俭学以及近代中法关系等议题展开。
探索上海法租界作为中共中央早期驻地的优势所在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姚霏利用上海红色旧址遗址信息数据库,探究中共早期组织和中央机关在上海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内在逻辑,揭示了上海作为中共中央早期驻地的优势。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江文君梳理了蔡和森等旅欧回国的先进分子在建党初期上海党组织中发挥的作用,展现了中共在发展初期与共产国际双向互动的意义。
上海大学历史系杨阳梳理了中共早期成员与国民党人由交叉合作走向组织分化的复杂过程,揭示了以上海法租界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在中共建党中的作用。上海大学历史系侯庆斌考察了陈独秀在上海法租界两度被捕受审的情况及法租界当局审理此案以退谋进的考量,由此管窥中共中央两度迁出上海法租界的背景。
老渔阳里2号是早期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源地之一
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徐光寿教授系统梳理了老渔阳里2号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紧密联系。他认为老渔阳里2号在建党前后被赋予了诸多功能:诸多进步分子在这里出入甚至居住、诸多进步期刊在这里创办、诸多重要活动在这里开展、诸多重要机构在这里驻扎。因此,老渔阳里2号作为中国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梦想开始落地生根的地方,无疑就是早期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源地。
上海市委党史研究所研究一处处长吴海勇集中考察1927年7月的上海社情及其与国内外局势的关联,尝试复原中共一大召开的社会情况。他认为对于“一大”的研究和解读,不能仅仅拘泥于事件本身,更应采取整体史的研究方法,将大会召开前后“人”、“事”乃至国内国际局势联系起来作综合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复原中共一大召开的社会环境,增进对大会进程及其成果的认识。
呈现中共在上海法租界诞生和早期发展的历史情境
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校刊编辑部王玉在梳理民国时期有关新闻后认为,中央特科在上海法租界镇压叛徒白鑫,导致国民党对法租界当局强烈不满,促使法租界强化了治安管理,压缩了共产党在法租界的活动空间。上海市延安中学教师朱嘉伟认为,中央特科情报科在8年的活动时间内,对租界警察开展了大规模的情报工作。虽然他们的工作存在缺点,但还是克服种种困难,取得了大量情报,有力保护了中共中央的安全。
上海历史博物馆副研究馆员刘华通过对1919年至1925年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年终报告中有关政治局势内容的摘译和注解,从一个全新视角呈现了中共在上海法租界诞生和早期发展的历史情境。上海城建档案馆曹伟博士认为,对城建档案的挖掘、研究,不仅有助于红色建筑的保护修缮,还能为相关史实的考据提供有力的佐证,更可为中共党史、法租界史研究提供独特的空间视角与线索。
上海师范大学陈斌的研究,揭示了1920至1927年间中共在上海出版史与这座城市特殊的社会背景具有密切关联,并认为这段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资源管理研究院副教授范世涛报告了陈翰笙创立的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会、在法租界赓馀里创办《中国农村》杂志以及开展中国农村社会性质论战的情况,并系统报告了农研会、中国经济情报社和新知书店共同组织的地下读书会“X团体”活动,提出该团体与无锡、南京的地下读书会存在密切联系。
以全球史的视野来考察中国革命
上海交通大学党史校史研究室研究员欧七斤将党史和校史相结合,梳理了上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组织在上海交通大学的创建过程、组织发展以及遭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转入低潮却又坚韧不屈的革命活动,为迎接三四十年代新的革命高潮到来播下火种,为上海交通大学锤炼成长为沪上知名的“民主堡垒”奠定了组织基础。上海市档案馆研究馆员马长林借助档案、报刊等资料,梳理了抗战时期设立在法租界内的中共机关的分布情况,并对它们能够在法租界安全生存的原因展开了分析。
1924年国共合作之后,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在法国控制下的广州湾寻找革命活动的舞台。岭南师范学院岭南文化研究院副教授陈国威的论文集中考察了广东南路第一位共产党员、遂溪人黄学增1924年前后就在广州湾活动。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秦基伟借助中法文献资料,以旅法华工会为核心介绍了在法华工所做出的革命贡献。
围绕上海法租界史研究的其他前沿问题,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许宸睿、成羲、陈泓旭,运用时人著作和报刊等史料,以上海法租界为支点,探究普法战争在中国引发的社会反响及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蒋杰介绍了在法国新发现的三期《赤光》杂志的概况,并就《赤光》的编辑团队演变以及流传与保存现况进行了分析。他提出,一方面中国革命是国际共运史的重要一环,另一方面中共组织在海外的活动亦是中共党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史研究应大力开发海外资源,以全球史的视野来考察中国革命。
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马军的研究认为,由于资料有限以及语言限制,学界过往能够利用的上海法租界研究成果十分有限,研究者所仰赖的资料主要为倪静兰译《上海法租界史》。除倪静兰外,范希衡也是重要的上海法租界史译介者。马军的研究对范希衡的生平、范译《上海法租界史》的版本以及范译本与倪静兰译本的关系展开了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陆轶隽利用上海社会科学所藏“老工人谈话记录”,考察了上海法租界当局制度管理等问题。在弥补资料匮缺的同时,也为法租界研究“视角向下”,关注其内居民日常生活等新问题提供了可能。
为深化中共党史研究做出自身贡献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江天岳借助法文档案、地方志等材料论述了太平天国时期法国军队和上海天主教会与中国的联系。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何思薇利用巴黎外方传教会出版物、湛江市档案馆档案与口述史料,梳理了天主教在广州湾的传入与发展历程,并总结其上下层相结合的传教路线。
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吴子祺以民国初年广州湾的商品专营和人头税争端为例,探讨了当地华商如何通过向中法政府上书抗议和引起舆论关注等方式维护自身利益,进而联合行动形成更有组织性的商业利益集体。上海师范大学哲法学院副教授杜立婕从都市人类学视角阐释了上海法租界百代唱片的基层化趋势。
在圆桌会议阶段,专家们分别从史料运用、问题意识、视野角度、多领域拓展、跨学科研究和比较研究等方面讨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与上海法租界的关系和上海法租界史的发展方向。作为一个常设性会议,上海法租界史学术研讨会自2014年创办至今已历时八年。目前已逐渐发展成为一个集近代史、城市史、中法关系史、中西文化交流史及域外汉籍整理于一体的多学科、综合性学术交流平台。
参加“上海法租界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四届上海法租界史学术研讨会”嘉宾合影 照片由校方提供
链接地址:“上海法租界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第四届上海法租界史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