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跨学会学术研讨会召开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11-01浏览次数:127

        来源:东方网

        标题:“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跨学会学术研讨会召开

        记者:刘晶蕊


        为学习、研究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迎接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召开,由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上海社会科学普及学会、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联合举办,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政党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跨学会学术研讨会于10月30日下午在上海市社联社会科学会堂召开。来自市委党校、交大、华师大、上师大、对外经贸大学、市社联以及《解放日报》《社会科学报》《党史镜报》《东方网》等媒体20多名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学会党工组成员、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党委副书记许玫教授主持学术研讨会。她认为,科学透析党的百年奋斗实践,特别是归积党的政治建设取得的历史性发展和突破性成就,是总结经验的主要依据和宝贵财富,把成功的实践经验及时上升为理论、转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定能成为服务与引领未来发展与获取新成功的科学之道,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赓续中华文明,展现人类文明发展新形态。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孙力以“中国共产党政治建设的源起、历史重心和时代使命”为题作主旨发言。他指出,党的十九大提出“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把政治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具有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提出政治建设源起古田会议,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策略,从中国社会阶级实际分析出发,找到了从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革命正确道路,为建党建军指明了方向。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建设的内容不同,尤其是十八大以后党的政治建设的重心在于“制度建党”,运用制度和法治力量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凝聚党心和民心,以实现党的“初心和使命”。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理事、上海市委党校党建教研部教授周建勇以“政治建设—党的根本性建设”为题作发言。他解读了“政治”与“政治建设”的内涵,指出“政治”的本质是对权力的运用和分配,其核心是政权问题,“政治”是“权力”、“政权”、“人心”、“立场”、“信仰”。“政治建设”,涉及两个层面的阐释,一是国家和社会层面,指“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政治建设;二是政党层面,指“党的建设总体布局”中的政治建设。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基础,必须解决党内忽视、淡化和不讲政治建设、偏离社会主义方向的问题。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秘书长叶柏荣认为,党的“两个历史决议”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即将召开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全会的决议具有同样的重大意义。


        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理事、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鲍金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伟大建党精神”是在百年实践过程中形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的“从后思索法”、“意识的对象化方法”、“精神变物质的方法”对伟大建党精神提出的时代意义与实践功能进行深层次剖析,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的政治建设历史实践活动高度凝练的成果,理论来自于实践,精神反作用于物质,一旦被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掌握,将成为推动实现党提出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巨大力量。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上海市委党校马院副院长、李宗建副教授着重回顾了邓小平同志有关“培养党的核心与领袖”政治交代的历史背景,“党的政治核心”是巩固党的执政和领导地位的关键政治建设议题并围绕如何培育“政治核心”这一话题与参会人员展开深入讨论,梳理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讲话精神的主线和脉络,当前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调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至关重要,自觉坚持“四个自信”、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是根本性建设的重中之重。


        上海社会科学普及学会会长、《解放日报》社党委副书记、高级编辑周智强以“伟大建党精神呼应和破解时代难题的政治之治”为题,指出伟大党建精神作为党的政治建设的成果,其内涵丰富与价值巨大,对于不同历史时期解决党的伟大事业、伟大使命遇到的各种难题发挥了积极的针对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讲政治,中国共产党人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就是最大的政治。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上海师范大学比较政党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黄福寿认为,要区分党的政治建设与政治文明建设的联系与区别,《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规定了“党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涵,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坚持政治立场、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和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敢于坚持真理、善于修正错误”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重要经验。我们必须正确理解和处理政党和领袖的关系、中央权威和地方自主的关系、经验和教训的辩证关系,是党的政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上海思想届》杂志常务主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郝宇青以“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主题变迁及启示”为题作发言。他认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发展主题大致呈现从承诺、发展到共享的变迁。从政治学角度理解“国之大者”进行解读,社会实践和社会矛盾是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人民福祉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党的领导是政治发展的组织保障,保持政治发展主题的调适性是保证政治发展道路稳健性的重要条件,运用科学方法指导政治建设才能保证政治发展的有效性。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常务理事、上海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党工组成员吴解生做了总结发言,他认为与会的学者从不同的专业领域和视角对本次会议的主题进行了深刻思考与研讨,努力总结和提炼了“成就”和“经验”的主要内容以及逻辑关系。中国共产党发现和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善于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动员和集中起全党智慧和全民智慧,科学总结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成就,提炼成功经验和汲取教训。同时,善于将成功经验转化为先进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产生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为党的科学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善于与时俱进地运用科学思想领导人民为实现不同历史阶段目标与任务共同奋斗,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新中国、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新时期,我们要保持清醒,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权威和集中领导,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原则,以初心和使命为引领,以问题为导向,继续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大家一致认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过程中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在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提升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功克服了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了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不断积聚起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气势和力量,这是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经验。(作者:崔奥漩、华学亭)


        链接地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政治建设的成就与经验”跨学会学术研讨会召开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