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长三角湿地观测站”成为上师大获批的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10-21浏览次数:64

        来源:周到 2021年10月21日

        标题:“长三角湿地观测站”成为上师大获批的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记者:朱晓芳


        近日,科技部正式发布《关于批准建设甘肃甘南草原生态系统等69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通知(国科发基〔2021〕295号)》,上师大“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位列其中,这是上师大获批的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上师大师生在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科学院程国栋院士的指导下,扎根青浦区金泽镇,开展城市湿地生态长期观测和研究,组成了遥感与大气、生态与环境、大数据与可持续发展等三个研究团队,由60余位科研人员和研究生组成。

        他们经过三年的奋战,初步建成由野外站工作基地、金泽遥感数字试验场、青西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站、大莲湖碳通量观测塔、南月圩碳通量观测塔、大莲湖水质监测浮标站、长三角生态大数据实验室、长三角城市生态与环境过程实验室,以及大莲湖、南月圩、练塘和张马村城市森林生态固定大样地等组成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体系。

        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首届学术委员会今年5月成立,由我国多位享有盛名的地理学家组成,其中包括我国著名地理学家、上师大环境与地理科学学院名誉院长程国栋院士担任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傅伯杰院士担任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于资源研究所于贵瑞院士任副主任,复旦大学副校长张人禾院士、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陈发虎院士、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朱永官院士等11名我国知名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担任学术委员。

        根据《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要求,上海长三角城市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将立足于国内外生态环境研究前沿,充分发挥上海师范大学地学、环境、生态等多学科综合优势,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展以城市湿地生态为核心的区域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的长期观测研究。

        还将完善科研观测和工作条件,吸引和聚集高层次野外科技人才,建立跨区域的生态数据集成中心、开放性的学术交流平台、环境生态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提升国家野外站的观测试验、科学研究和示范服务水平,为长三角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提供科技支撑。


        链接地址:“长三角湿地观测站”成为上师大获批的首个国家科技创新平台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