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8-11-26浏览次数:2015


为进一步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文化、德育、思政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和不久前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从理论与实践层面围绕改革开放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的内核如何融入学校课程设置、教材和课堂教学的可行性路径。11月23日至25日,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与法政学院主办国学与中国思想高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课程”——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徐汇校区举行。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黑龙江大学、湘潭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重庆市委党校、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社科联,上海罗阳中学、上海市中国中学等2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杂志社、中学的知名学者、专家、校长及师生共计60余人参加了学术研讨会。

研讨会开幕式由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院长蒋传光教授主持,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致辞,在致辞中他介绍了近年来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科建设、人员队伍、理论研究等现状,并对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学者代表表示十分的感谢,希望通过此次会议推动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

24日上午、下午共四场的主题发言中,与会学者分别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根基”、“中华传统美德及其德育价值”、“新时代条件下中华传统美德融入德育体系”以及“立德树人”“中外德育比较”“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话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华东师范大学余玉花教授指出,中国传统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酵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中国人的价值表述;理解当代中国实际决不能忽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史玉民教授强调,诚信是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之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层面的要求,这对于科研也是十分重要的。湘潭大学李雅兴教授提到,“德孝”理念在中华几千年的历史文明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要通过建立长效机制特别是建立媒体互动的宣传教育机制、完善养老保障机制、出台奖励与惩处机制等使“孝”文化深入人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国娟教授谈到,中华优秀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是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性的文化根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寻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与实践的契合点。上海师范大学张允熠教授在发言中结合个人的访学经历,从比较文化与比较教育学的视角对美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进行了深入剖析,他认为美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具有隐蔽、政教分离、私德与公德并进、强调道德主体实践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值得我国取长补短、学习借鉴。同时也指出在美国青少年群体中出现的道德危机现象,需要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加以克服。

上海罗阳中学校长王立英、上海市中国中学副校长徐翊以一线德育工作者的亲身体会向与会师生分享了中华优秀文化在中小学校园中实施所取得的成绩,使得与会师生接受到一手鲜活材料,感到耳目一新。上海师范大学周书俊教授结合调研实际,向大家分享了对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几个亟待解决的基本问题的看法。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樊志辉教授就“德育的担当者与文教制度”进行了发言,提出对待德育制度的担纲者即教师的堕落和德育课程的异化,要在坚守中反省、反省中坚守。上海师范大学崔平教授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华文化的发展境遇出发说道,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善”和“美”的元素,需要靠中华民族的全体成员以历史的眼光,保持启蒙的态度,在对文化的现实审美中去选择和确定。此外,参会学者还就文化自信、民族精神、传统文化进校园、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中国古代道德哲学、慈善伦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献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富有学理性的探讨。大家认为,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德育体系,事关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关注时代发展、社会现实和诉求,必须从理论建构走向社会实践,必须关注教育者的德性涵养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重视知行合一,重视个体道德性的建构,同时对传统美德有批判的继承、有扬弃的超越。

会议闭幕式上,哲学与法政学院樊志辉教授对大会作了总结发言,他说本次会议主题明确、主线突出,紧紧围绕“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德育课程”这三个关键词,具有问题论域更宽广、理论探讨更深入、现实反思更紧切等三个特点,可以说开展了深入的交流,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他肯定与会学者师生有情怀、有理想、有理性、有担当,与大家在今后的研究中共勉,将该论题继续推进下去。

    

(供稿、摄影:马克思主义学院)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