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一个最佳辩手能看见凌晨几点的校园?“申城舌战”最大规模顶级辩论赛决出冠亚军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8-10-27浏览次数:74

来源:上观新闻 2018年10月27日

标题:一个最佳辩手能看见凌晨几点的校园?“申城舌战”最大规模顶级辩论赛决出冠亚军

记者:徐瑞哲


“熬夜和掉发,这对辩手来说是家常便饭。”25年过去了,“申城舌战”来了!

“狮城舌战”——首届国际大专辩论会的经典记忆,至今为沪上大学师生津津乐道……25年过去了,“申城舌战”来了!沪上57所高校、664名辩手,角逐“梦想杯”第一届上海市大学生辩论赛,历时近半年的89场巅峰对决,27日迎来最终决胜。


“对方辩友,请注意!”“对方辩友,请回答!”在这次近年来上海高校最大规模的顶级辩论赛中,学子们点燃了久违的辩论激情……他们用的行话是:“打辩论”。




父母皆大学辩手,辩论江湖已多年


上海戏剧学院辩论队成员陈爽,时隔多年重新登上辩论席,恢复了中学时代的辩手自信。


“我一开始只是一个‘陪练’,”原来,陈爽父母都曾是大学辩手,小时候她在家庭“辩论”中的角色就是“陪练”。妈妈往往首先“质询”她,随之便是母女的“自由辩论”,再之后爸爸来个“总结陈词”。陈爽很感激父母在她心中埋下了辩论的种子,让辩论成为她的一种习惯。


到了初中,陈爽当辩手基本“天下无敌”,那三年在各种辩论赛中拿下17个“最佳辩手”。后来,她还牵头主办了当地西南片区最大的高中辩论联赛。但由于角色转化,她放弃登台没再参赛,退隐江湖多时。



考入上戏,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加入校内辩论协会。但是,只要她一打辩论,就没再赢过。陈爽陷入深刻的自我怀疑,久疏战阵,宝刀已老,“知识既无储备,也无更新……”这时,师长的话唤醒这个梦中人:“辩论不在于赢的那一秒,而是过程中的分分秒秒”。


直到“梦想杯”,陈爽鼓起勇气站回属于她的舞台。辩论队来自不同专业,各有学习安排,她们常常在晚上10点才碰头备战。“看别人不想看的书,讲别人讲不出的话。”每打一轮比赛,就是为此熬过四五个通宵。


功夫不负有心人,与世界杯黑马类似,陈爽兴奋地说,“原来的目标是闯入16强,没想到打进了四强!”连评委都说,辩论赛场上的上戏,给人对上戏的另一种认识。




别人睡饱“刷手机”,他们图书馆“刷馆”


对于熬夜辩论的认识,来自华东师范大学的周弋博更深。他说,要问一个最佳辩手能看见凌晨几点的校园,回答可能是凌晨1到7点的任何时点。“熬夜和掉发,这对辩手来说是家常便饭。”


在此次辩论赛中,周弋博团队抽中的辩题是“优化营商环境,主要靠‘放’,还是靠‘管’”,且不说持何观点,这话题的专业性连学法学的周弋博也有点懵。于是,他与小伙伴花了7天时间来为立论建立体系,从营商环境的国际标准到国内法规,“文史哲、政经社”都一一学习、做足功课。



“打辩论,真的不是靠嘴……”有一夜,团队从晚上7时一直备战到凌晨5点。当天亮了,他们之间也辩出了是非曲直。队友说,会不会让学弟学妹觉得辩论太苦了?他说,自己进校6年,打了100多场比赛,平均每场准备一周的话,就是700多天,占了自己校园生涯三分之一。“辩论,就是拼,就是搏……”


来自宝岛台湾的石康宏,是决赛东道主上海财经大学财务管理专业学生。他对辩论的理解,也是台上5分钟的激辩,台下至少要花百倍时间。


在岛内,他就过着与普通学生不同的“辩论生活”:别人睡饱了,到教室“刷手机”,而他却在图书馆“刷馆”。“辩论能说服心中的自己,能改变自己的价值观,但其中的人文精神一直不变。” 石康宏这样说,辩论是送给自己的最大礼物。





真理,越辩越明;辩论,越辩越火。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由团市委、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学联主办的首届大赛,经过4个赛区小组赛和淘汰赛,上海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分别从各自赛区脱颖而出,最终上海师大和上外会师总决赛。截至目前,赛事微信累计阅读量超13万次,B站视频点播量近1.5万次,微博发布近100条,话题阅读量约11.9万,单场直播观看量最高超9.4万余人。



截至发稿时,在上海建设“卓越的全球城市”更应侧重“创新之城”还是“人文之城”的主题辩论后,经过华东师范大学吴刚教授、厦门大学李琦教授、重庆大学张邦辉教授等多位全国华语辩论权威评委合议,作为反方的上外辩论队最终捧起“梦想杯”冠军奖杯。反方四辩朱衣宣,获决赛最佳辩手。



链接地址:https://web.shobserver.com/wx/detail.do?id=112871&time=1540640626485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