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观新闻:如何理解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访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教授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08-20浏览次数:208

来源:上观新闻 2021年8月20日

标题:如何理解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访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教授


编者按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是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如何理解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近日,上海师范大学社会保障和社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郝勇教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

问:您如何看待延迟退休改革?

答:我国现行法定退休是男职工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自上世纪50年代确定后一直未作调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重大变化,一是人均预期寿命增加,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由建国初的40周岁左右提高到2019年的77.3岁,目前,上海市民平均预期寿命更是达到83.67岁(男性81.24岁,女性86.20岁),有必要根据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对退休年龄进行适当调整。二是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8.7%,预计“十四五”时期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人,将从轻度老龄化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而上海正是我国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也是我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大型城市,据上海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本市常住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约占常住人口的23.4%,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如果按照现行法定退休年龄,即劳动年龄人口会越来越少,退休养老人员会越来越多,不利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因此,实施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势在必行。

问:您预计延迟退休改革将会如何实施?

答:按照国家目前公布的原则,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将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实施。具体改革的实施过程,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一是目标年龄,目标年龄一定要和平均预期寿命挂钩,目前公布的平均预期寿命,只是当年出生人口的预期寿命,如当年已达到60周岁的人员,其预期寿命可能更长,从平均预期寿命分析研究,改革目标年龄男65周岁、女60周岁可能比较合适。

二是过渡年限,综合考虑建国后几次生育高峰情况,从充分发挥改革政策效用出发,个人认为,关于改革启动时点,最好是1963年(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人员年满60周岁时实施,主要是考虑到1963年对上海而言是出生人数最多的年份,此时实施效果最好;关于哪一年过渡结束,最好在1981年(第三次生育高峰)出生人员达到退休年龄前完成过渡,主要是该年出生人员恰逢大学扩招,平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有利于人力资源充分利用。同时,鉴于目前男职工、女干部和女工人的法定退休年龄各不相同,所以必须分类推进实施,预计女工人的延迟速度可能稍快。

另外,延迟退休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人员的切身利益,国家将在研究时充分考虑改革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允许个人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弹性选择提前退休的具体时间。同时,按照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对相关配套和保障政策措施予以研究完善,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


链接地址:如何理解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改革 (shobserver.co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