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报 2021年8月13日 A05版 焦点
标题:他们在各自家乡贡献青春力量
炎热暑假,一群上海师范大学的学子各自回到家乡,行走于社区、乡镇、学校组织、街道间,在尚有疫情风险地区,为疫情防控贡献一己之力。
他们有的是积极投身一线的队列引导员,有的身穿厚重防护服在夏日暴晒,有的担任翻译引导接种。每个人都说,自己只是献出了微薄之力,可正是这些小小的萤火发出一分分光,传递着青春的力量。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实习生 胥欣怡 受访者图
上海
李怿沁
任翻译志愿者 展青年风采
来自上海的李怿沁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20级英语(师范)专业,已经递交入党申请书的这名00后抱着“未入党的门,先做党的人”的思想,希望能为疫情防控贡献出一份自己的力量。
早在6月底,李怿沁就了解到徐汇区康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招募志愿者,考虑到英语(师范)专业优势,积极申请了疫苗接种外籍专场的翻译志愿者。
7月21日,李怿沁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报到,负责引导已成功登记的接种者进入相对应的接种房间完成接种,并解答外籍接种者的部分问题。“第二针接种预约如何操作、第二针什么时候可以打等都是高频问题。”李怿沁说。
通过此次志愿服务,李怿沁还切实感受到了疫苗接种医生的辛苦与不易。“虽然接种室中有空调,但很快手套里就都是汗水了。在一些条件比较艰苦没有空调的接种点,医生还要面对酷暑,非常伟大,向每一位奋战在抗疫工作前线的医务人员致敬。”李怿沁敬佩地说。
南京
夏思婕
用方言拉近距离 服务中感受共鸣
就读于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2019级摄影专业的夏思婕来自江苏省南京。
7月22日,南京进行了第一轮全民核酸检测,抱着为自己生活的城市尽一份力的想法,夏思婕穿上了红马甲,开始了她的志愿服务之旅。
从街道开始的第一轮到最后一轮核酸检测,夏思婕几乎每天都活跃在南京的抗疫一线——在核酸检测服务点,她引导人群;在社区的服务中心,她协助社工们打电话确认居家隔离居民的行程轨迹……
一次帮社区给经停禄口机场的居民做表格填报时,夏思婕遇到了一对母女。女儿正值青春期有点不服管教。夏思婕说:“我突然真切体会到了社区工作人员的不容易,同时也仿佛看见了青春期不听话还有点小自以为是的自己。下班后,我跟妈妈讲了这件事,表示我终于理解了当年她的无奈,也为我曾经的莽撞道歉。”在志愿服务中,她感受到了共鸣,得到了成长。
沈阳
姚凯南
多次奔走乡镇间 增长家国情怀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2019级金融学(拔尖人才实验班)的姚凯南的家乡在辽宁沈阳。起伏的疫情形势,让他先后3次参与到家乡的疫情防控服务工作。
“当我第一次穿上防护服,加入到抗疫服务志愿者的队伍中时,心中不免多了些忐忑,我不知道这身防护服能否真的让我与病毒隔离,面对乡亲们或恐惧或焦急的眼神,我不知道能不能切实开展工作。”姚凯南并不避讳初次上岗时的担忧。
在鞍山市一个村开展宣传排查工作的经历,让姚凯南坚定了日后参与疫情宣传工作的想法。“我能明显感觉到当地乡亲们对疫情难以掩饰的恐惧。亲身经历了这些场面后,我希望日后能设身处地地为乡亲们服务。”
这个暑假于自己也是意义非凡的,姚凯南说,自己在抗疫防控志愿服务中学习到了课堂内无法习得的知识,锻炼了许多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的服务中磨炼的我的家国情怀,在疫情中出现的一名名抗疫英雄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都将让我砥砺前行。”
链接地址:他们在各自家乡贡献青春力量 (wh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