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民周刊 2021年6月15日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欲培养一大批新时代“大先生”
上海师范大学招生培养改革有哪些目标?
从6月15日的媒体交流会上传出信息——上海师范大学新一代师范生,将身具五个最显著的特征:高尚的师德、优秀的跨学科素养、先进的信息化素养、突出的国际胜任力和娴熟的教育实践创新能力。
上海师大校长袁雯
具备高尚的师德,作为师范生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向是上海师范大学师范生培养的首要目标。在当今这样一个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学校、教师势必受到各种思想的冲击。师德失范,往往会成为媒体报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报考上海师范大学师范专业的考生,往往是充满爱心,对教育事业怀着一腔热血的青年。上海师大需要做的,就是将师范生成长为未来卓越教师的憧憬,打造为更加深厚的教师职业认同感,更加精准的道德判断力和更加坚定的师德践行力的专业素养。
优秀的跨学科素养,是未来教师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培养未来青少年创新人才的基础。“为什么我国的学校里,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师范生培养,必须对钱学森之问加以回应。
上海师范大学的师范生,需要自己是融通多个学科的创造性人才,才能培养未来的青少年创新人才。上海师范大学深刻认识到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将师范生培养的重点,逐渐从传统的分学科培养,过渡到具有通专融合基础的跨学科人才培养上。通过跨学科教师人才的培养,支撑上海中高考评价改革,服务上海三大产业、五大新城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
媒体交流会现场
2020年开始,为了应对新冠疫情的肆虐,线上线下融合的上海基础教育新生态迅速建立起来。师范生的信息化素养,特别是利用人工智能支持教育教学的能力,成为了师范生培养的重中之重。上海师范大学自2020年疫情之初,就集全校之力,对上海市中小学的空中课堂大规模在线教学开展了过程性的质量跟踪,对上海中小学教师的信息化素养现状进行了全面深入的了解,建立了一套“以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教师信息化素养培养体系”。该体系摆脱了以往将教育技术作为独立学习单元的误区,将技术的学习放到充分服务于教师日常教育教学任务的环境之中。上海师范大学培养的教师,不仅懂技术,而且知道如何将技术用以最大程度地提升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身处上海这个国际化大都市,上海师范大学在培养具有国际素养的教师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世界唯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二类机构教师教育中心,就坐落在上海师范大学。这个中心的建立,可以说是中国教育影响力扩展到世界范围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依托这个中心,上海师范大学的师范生国际胜任力培养体系已经走在国内师范院校的前沿,未来着力培养的是怀揣中国心、具备国际视野的全球教育领导者。

上海师范大学各专业介绍
上海师范大学培养的师范生,在基础教育界一直以来就以“实践意识突出”、“教学能力过硬”闻名。带有上海师大烙印的教师最终都是以“站好这一方讲台”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准则。随着时代的变化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对于教师的实践意识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会教学,还要学会育人、要有合作意识,能在专业学习共同体中不断研究、不断发展。基于以上认识,上海师大对师范生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改革,建立了师范生实践能力核心课程体系从最基础的基本功练习,到引领未来课堂教学变革的高阶课题研讨,形成了功能明确、循序渐进的培养体系,从而为上海基础教育继续输送“招之能教、教之能优”的优秀教师。
链接地址:https://m.sohu.com/a/472211650_318740?spm=smwp.media.fd-s.4.1623765174449C5KLjJ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