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上海:把陈薇当偶像,浦江创新论坛上,还有这些年轻的面孔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06-04浏览次数:197

来源:青春上海 2021年6月4日

标题:把陈薇当偶像,浦江创新论坛上,还有这些年轻的面孔

记者:刘晶晶 


如果不是因为花粉过敏,上师大教育技术学专业大三学生段爽可能现在会是一只“小白鹭”。没去成花博会,她来到了浦江创新论坛当志愿者,却觉得自己“大为受益”。在这次浦江创新论坛上,随处可以见到像段爽这样一身白色T恤的志愿者们,这些还未走出校园的年轻面孔,或许会成为更值得期待的未来。

6月3日下午,团市委副书记邬斌和上海浦江创新论坛中心主任王冰亲切慰问奋战在论坛一线的志愿者们,并高度评价其勇于担起社会责任、乐于奉献他人的当代青年精神与可贵品质。

早上6点不到出发晚上8点回校

能听到院士们的报告饭都不想吃了

每天早上5点50分从上师大奉贤校区出发坐班车,7点半左右抵达位于浦东的东郊宾馆,段爽一天的志愿服务工作就要开始了。她是会务保障的机动组成员,东郊宾馆会议中心的4个厅,要随时了解每个厅的情况。

“早上到这边以后,我先是问一下老师,今天上午哪个厅有紧急会议,了解会议流程,然后配合老师一起做会务准备工作,包括会场的整理、会前的彩排等等。一直到9点或者9点半左右会议开始。”这个时候其他志愿者可以稍微休息一下,但在机动组的段爽又要开始忙其他会议厅的准备。“几个厅都要兼顾,所以一天都挺忙的。”晚上6点,他们再搭乘班车回到位于奉贤的学校,到学校基本都要8点多了。

这几天,段爽和其他80多位志愿者都是这样度过每一天的。“不过还好,这几天都很平稳,碰到的突发情况比较少。老师们也一直很关心我,昨天团市委副书记邬斌也来慰问了我们的志愿者,还合影留念了。”段爽笑着说,最大的突发出在了自己身上。6月1号来实训时候,她把脚给崴了,在老师的坚持下,第二天她只能回去修养,养了一天,6月3日她又过来了。“上了药脚基本就差不多了,也不影响走路。”她就这样坚持了一整天。

段爽之前参加过两届进博会的志愿者,第一届做展台服务,第二届负责嘉宾接待。进博会的志愿服务经验还让她成为了上师大奉贤校区志愿服务队的小组长。喜欢参加志愿活动的她本来也很想报名参加花博会志愿者,可因为花粉过敏与“小白鹭”遗憾错过。在报名成为浦江创新论坛志愿者之前,她本来并不是很了解这个论坛,但实际来参加了,却觉得自己大为受益。

“昨天下午的全体大会,陈薇等四位特别有名的科学家做了报告,我一直站在里边全程听完了。听完结束时间挺晚了,我和另一位组长我们两个人都没有吃饭就回去了,觉得太充实了,一点都不觉得饿。”回到宿舍,晚上她还和妈妈打电话聊了很久。“就特别兴奋,跟我妈说我见到陈薇院士了,觉得自己特别长见识,思想都升华了。”

段爽是预备党员,这次志愿服务让她觉得自己上了一堂“大思政课”。她还记得陈薇院士说到我们中国的科研人员打完疫苗去国外,不需要全副武装,“感觉那个时候特别为我们中国自豪。”让段爽还感到很佩服的是,像陈薇这样的院士,大科学家,做的都是很高端的研究,但她能阐述得让大家都听得懂。“我本身是学教育技术的,技术上也是需要创新,从教育方面,也觉得能从这些大咖们身上学到很多。”

把陈薇院士当作自己的偶像

一次志愿服务得到学术和实务双丰收

正像段爽所说,身边好多同学不仅仅只会追演艺明星,对于很多科学家、对社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也都会由衷地敬佩。

浦江创新论坛长期志愿者、上师大国际政治专业的研究生杜芝月就是陈薇院士的“粉丝”。昨天有个给台上陈薇院士献花的环节。那束花就放在杜芝月的工作台前,上面写着“致敬人民英雄”,她忍不住先抱着那束花拍了张照,发在自己的朋友圈说:“四舍五入就等于我抱到了我的偶像陈薇院士。”

“我觉得对于陈院士的事迹,只要是国人应该都会觉得尊敬吧。”说到偶像的事迹,她滔滔不绝,2014年去非洲帮助非洲人民抗击埃博拉病毒,新冠疫情时去武汉,陈薇院士的身影总是会出现在病魔肆虐的第一线。“我们一家当时就很感慨,觉得什么样的人能到这种境界,这才是国家的栋梁,而且她还是位军人,代表了中国军人的形象,完全就是我们年轻人的榜样。”

杜芝月读研的研究方向是全球治理,正好是网络治理这一块。写论文的时候就引用过陈薇院士,包括浦江创新论坛主席徐冠华院士的文章。“这次浦江论坛招募志愿者,我就非常感兴趣。”作为长期志愿者,她从5月初就开始加入到秘书处的志愿服务中,这也是她第一次参加这么大型的志愿服务工作。“之前是在文字材料中看到的人物,如今真实地看见听见他们的论述,感觉像是我作为连接者翻阅了不同时空的他们的感觉,触动非常大。”

在志愿服务过程中,不仅仅是学术研究上的启发,还有包括工作实务、沟通上的实际帮助,对于杜芝月来说都是点点滴滴的收获。现在回想起当时看到论坛议程时,最吸引她的两个字就是青年。“不论是与会的青年科研人员,还是普通青年观众,或是我这样的志愿者,其实从现在开始都是需要青年或者青春这两个字去承担更多东西了。”她说。

“杜芝月姓杜,我们平常都会叫她小杜小杜,跟叫百度精灵一样,她也会很高兴地答应。”浦江创新论坛秘书处年轻的工作人员刘至越负责今年的论坛志愿者工作,他告诉记者,论坛的顺利进行,离不开这些充满热情的志愿者们。

从今年3月开始招募,在共青团上海市委的支持下,2021浦江创新论坛招募了来自同济大学、东华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三所高校约109位志愿者,其中85位在东郊宾馆进行志愿同学,另有约20多位志愿者在上海展览中心服务配套展览活动。

“我们会期因为还经过一次调整,现在的时间是要跨越一整个工作周的,志愿者们也克服了很多困难,抽出了自己的一些课程时间,来支援我们。” 刘至越说,在现场,志愿者分为7个组,包括媒体接待、嘉宾接待、会务保障、会场保障等等,每个岗位的职责都不一样。

到今年为止,刘至越已经接触过5届志愿者了,今年尤其让他有感触。“就比如我们接待中心组的志愿者,有一个给嘉宾发放调查问卷的工作,我是第一次听到有学生会主动去跟代表说,我们的调查问卷可能需要在听完会之后再来填写,这样效果更好,他们会很有礼貌地地去主动引导,不是简单地完成任务,而是认真地想到这件事的效果。这点还让我蛮惊讶的。”

“有机会我还想继续参加,想更深入了解。”杜芝月这样表示。今天,志愿者们就将完成浦江创新论坛的最后一天服务,但对于这些年轻人来说,或许这只是开始。


链接地址:http://www.why.com.cn/wx/article/2021/06/04/16228059311379693437.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