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上观新闻 2021年5月31日
标题:为火星车编程,不让脊柱异常弯曲,88门爱心晚托课加入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
记者:徐瑞哲
脊柱弯曲异常已成为我国青少年第三大常见病,其发病隐匿、缺乏早期筛查,危害极大,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脊柱弯曲异常,已经是近视、肥胖之外危害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杀手’,”来自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袁凌燕教授给小学生们“敲了敲木鱼”,师生团队研究发现,不良姿势普遍存在,发生率高达45%以上。不同于“语数外”等常规科目,这样的健康课成为上海市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民心工程”中的最新课程之一。
31日,时值六一儿童节之际,面向约7000名小学生,共有88门“爱心晚托”特色课程完成开发,投入下午3时30分以后的学校课堂。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作为坚持20多年来“爱心学校”品牌实事项目新的延伸,共有近1000名来自上海师大12个师范专业的师生志愿者参与此次课程研发和教授。
【技术含量颇高,互补校内课程】
此前,上海市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本市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免费延时晚托服务的要求,可将小学免费课后服务延时至下午6点。这项针对民生“急难愁盼”的惠民之举,为下班较晚无法接娃照护的家长缓解后顾之忧,也面临提升爱心晚托班活动内容、效率和质量所带来的挑战。为此,作为专业的师范院校,上海师大统筹各个师范类专业的特色资源,开展“组团式”志愿服务,履行高校服务社会之责。
“登陆的火星车没有人开,为什么会动?”来自信息机电学院《乐享编程》课程团队的师范专业“准教师”,以中国自主研制的“祝融号”火星车第一次登陆火星导入,带着小学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大脑”——智能集线器、机器人的“手”“脚”——电机,还演示了团队开发的“跳舞机器人”“洗手液机器人”。
作为校内课后服务的“爱心晚托”,既显现高校专业的高技术含量,又与学校学科类的课程形成有益互补。《脊柱健康》课程团队主要来自袁凌燕教授领衔成立上海师大 “脊”先锋团队,开展《挺直生命的脊梁,从我做起——青少年脊柱弯曲异常预防》项目。原来,脊柱弯曲异常已成为我国青少年第三大常见病,其发病隐匿、缺乏早期筛查,危害极大,引起国家高度重视。
在这堂特色保健课上,袁老师带领学生传授脊柱健康知识, 讲解姿势评估和脊柱筛查,并指导运动干预预防,在开班前和阶段性测评之后,还要跟踪课程效果。“重在培养青少年脊柱健康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姿势、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提升脊柱机能,实现早发现、早干预、早预防,助力健康中国和健康校园。”袁凌燕表示。
【快乐330,涵盖各科,寓教于乐】
从美术学院《创意软陶》课程动手制作非遗惠山泥人“大阿福”,到音乐学院《2020好儿女》课程边唱边舞边说校园抗疫故事,此番爱心晚托的88门特色课程涵盖德育、语文、数学、英语、历史、美术、音乐、科技等不同学科内容。打开长长的课程菜单,《经典诵读》《走进我们的中国共产党(双语课程)》《扎染》《武术》《舌尖上的化学》《地心引力》《遇“稻”一粒米》等等,一应俱全、寓教于乐。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上海师大所有师范专业学院目前与其所在徐汇区、奉贤区的樱花园小学、求知小学、星火学校、光明学校、海湾学校、柘林学校、海湾小学等校达成合作意向,以“爱心学校”模式选派师生团队进校授课,且均由党员志愿者组队,并新增了党员指导教师参与课程研发的新元素。此次爱心晚托群众实事发布后,作为教育部认定的首批本科特色专业,初等教育系支部的师生党员主动“揭榜”报名,一起加入晚托班课程指导和开发。
“下午3:30分到4:30分,是我们校内课后服务的第一个时段。”奉贤区海湾小学校长丁莲娟表示,这么多特色课程让“快乐330”课程更加丰富多元,也很对学生胃口,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活动体验。
“做有意义也有意思的实事,这是对我们‘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平台。”作为学生党员志愿者,数理学院陈静颖和团队将多阶魔方、七巧板、折纸等融入数理思维的素质拓展课程。她表示,和小学教师一起,为小学生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课后服务,努力让家长放心、老师省心、孩子开心。
链接地址:https://web.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372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