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教育 2021年5月1日
标题:“医校”结合,上海师大建立生命教育实践基地
记者:徐倩 李婷
生命教育,是人生最重要的课题。如何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理想,形成尊重生命、关爱老人、奉献社会的崇高道德品质?4月29日,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生命教育实践基地在长宁区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挂牌。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顾雯烨带领下,学生们第一次走进老年病房。顾雯烨向记者介绍:“住在老年病房的都是超龄老人,这些的老人八成左右已经失能失智,需要长期卧床,生命质量非常差,经常和他们说说话,就会延缓他们的衰老速度。在人生的最后一程,需要我们尽量帮他们走得轻松一点,豁达一些。”
据了解,程家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上海市首批18家舒缓疗护试点单位之一,在安宁疗护的发展方面极具特色。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党员教师和成人教育学专业的研究生将走进基地,进入真实而生动的临终服务场景,积累珍贵的助人体验,从而转化成未来教书育人中的能力,启发更多孩子生命观的萌芽。
教育事业与临终关怀都是关于人性的职业,“医—校”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对生命和时间的思辨能力,树立自我及社会意义兼具的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基地建成后,将围绕“助老义工”主题,集专门讲座、实践项目、学习研讨、沉浸体验、义工实践等多位一体的临终服务体验活动。比如,在入院前,鼓励学生先搜索临终关怀相关资料,写下自身的好奇、期待与困惑;入院初,有针对性、互动式的培训;入院后,先以旁观者视角,跟随社工参观与介绍病房,再从学生到关怀者,尽可能柔和地实现角色过渡。
同学们在体验期间,还将通过身份盲盒随即抽取角色,有更丰富的代入感以及关注的重点,如“记者”重在记录老人的生命故事和话语,“侦探员”重在揣测患者的想法和感受,“快乐制造机”重在为老人带去笑容和欢乐。每次服务后30分钟自由分享,学生还会站在患者的角度思患者所想,看见患者的感受,潜移默化地培养共情能力等。
会上,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夏惠贤与长宁区卫生健康工作委员会党委书记池捷共同签署实践基地合作协议,为生命实践教育的持续开展正式拉开了帷幕。
链接地址:https://h5.newaircloud.com/detailArticle/16010479_30593_dyjy.html?app=1&sourc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