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青年报 2016年6月14日 A07版 青年 版面头条
标题:上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非遗报告——《大圣归来》等竟被误认为非遗
记者:刘昕璐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遗产日”,藉此,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对于非遗的具体内容,中小学生们的理解参差不一,其中,《大圣归来》、大熊猫等被误认为非遗。
熟悉度最高的是舞龙(狮)、皮影戏等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学生对沪上非遗项目的熟识度,以陆建非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特意选取上海市非遗进校园21项优秀项目,它们分别是江南丝竹、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沪剧、锣鼓书、徐行草编、打莲湘、顾绣、青浦田山歌、扁担戏、崇明山歌、上海灯彩、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中华盘艺)、漆艺、海派面塑、麦秆画、舞龙(狮)、皮影戏、海派剪纸、鲁庵印泥、丝网版画、崇明灶花。
编制问卷以 “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是否熟悉” 为题展看测试。结果,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依次是舞龙(狮)、皮影戏、沪剧,最不熟悉依次是打莲湘、顾绣、徐行草编及青浦田山歌。不难看出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非遗项目不仅在上海、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它们成为外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据分析,学生对这些项目熟悉,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另一重要方面则是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其他多种途径认识它们,包括教材、影视剧、课外读物等。
课题组认为,由此可见,非遗传承需要社会多方面、多角度协同推进。最不熟悉的三项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只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人所知。这类小众性项目,需要未来向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在做好项目建设的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熟悉它们,使它们不再小众,同“国粹”一样成为域外者也熟知的中国优秀文化代表,进一步丰富“国粹”宝库,让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大圣归来》、大熊猫等被误认为非遗
另外,报告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对“非遗”这一概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一部分学生对什么是非遗这一基本概念都还没弄明白,错误地将大熊猫、《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片等不是非遗项目选上。同时,对于非遗的具体内容,中小学生们的理解也参差不一,其中,历史性、空间性非遗认知度不高。比如,南京大屠杀属于“记忆性”非遗,大运河属于“历史空间性”非遗,但是能正确选择的学生比预想的要低得多。
因此,课题组负责人陆建非教授建议,在年轻一代开展非遗传承的实践中,首先要使他们明白什么是非遗,并能从具体的项目中辨识非遗,不能将他们对非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定义和抽象概念上,更不能在没弄清楚某项非遗的来龙去脉之前就开展相关传承活动,这样的活动不可能取得理想的传承效果。
今年上海将编写非遗青少年读本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15年12月,上海出台新一轮《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根据计划,上海市将继续推进非遗的传承平台,更注重各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平台,依托高校资源和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源,建设市级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传承基地,引领区县和学校形成‘一区一特、一校一品’的‘非遗’传承格局。”
为了配合落实该计划,今年的相关工作将以中华优秀文化传习基地为抓手,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上海非遗学子展馆行”等活动,同时编写上海“非遗”青少年读本,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依托高校资源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综合素养。
上海目前只有16%的学校开展了非遗项目的传承教学,在整体数量上并不能说明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已普及。对此,专家建议,作为具有“海纳百川”精神的国际化大都市,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上海更应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力度,这不仅是传承上海的历史文脉,更为了挖掘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使多样化且具有活力的文化参与创造一个更多姿多彩的世界。
[相关新闻]
上师大教师夫妇历时十年抢救吴歌
“四面楚歌”其实就是“四面吴歌”
吴歌,即用吴语演唱的、在吴越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民谣的总称,它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师范大学近日宣布,该校音乐科技系系主任申林副教授与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赵娴这对教师夫妇,历时近10年产出研究成果——他们从吴歌传人口中抢救记录、整理出了一大批几近失传的悠扬歌曲。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同时将其与电子音乐相结合,通过在国内外举办音乐会,致力于吴歌在国内外的推广和传承。
据介绍,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三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生动地反映了吴地人民的劳动生活与民俗文化,是活的历史化石。吴歌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情歌、劳动歌、抗争歌、生活歌、儿歌等。其曲调优美,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夫妇俩10年来走遍吴语地区村庄小镇,向老一辈吴歌传人学习吴语山歌的传统唱法,学习各个地区不同的方言,并对口传心授的吴语山歌进行记谱整理。两人庆幸找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歌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世界唯一一名传承人——已是80多岁高龄的陆瑞英老人。
除了寻找、学习吴歌外,赵娴夫妇还花了大量精力记吴歌、唱吴歌。“吴歌是代代吴人口传心授的歌谣,没有谱子。如果要把吴歌声音完整保留,录音是最佳途径。但只有录音也不够,录下来后还要进行整体研究以及按照音乐规律性进行排列。”
“我们保留了吴歌的原汁原味,同时冠以电子音乐与幻听音乐的音乐形式,赋予了吴歌崭新的生命力。”申林表示,为了搭建吴歌推广传承的舞台和平台,自2008年以来,夫妇俩已在海内外举办了多场专场音乐会,足迹遍布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北京、上海等地区。而申林在为学生上课时也经常会加入吴歌的知识,希望更多年轻学生能了解吴歌,并将其传承下去。
链接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6-06/14/content_295278.htm?div=-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标题:上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非遗报告——《大圣归来》等竟被误认为非遗
记者:刘昕璐

舞龙还是中小学生相对熟悉的非遗项目。青年报记者 吴恺 摄
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遗产日”,藉此,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对于非遗的具体内容,中小学生们的理解参差不一,其中,《大圣归来》、大熊猫等被误认为非遗。
熟悉度最高的是舞龙(狮)、皮影戏等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学生对沪上非遗项目的熟识度,以陆建非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特意选取上海市非遗进校园21项优秀项目,它们分别是江南丝竹、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沪剧、锣鼓书、徐行草编、打莲湘、顾绣、青浦田山歌、扁担戏、崇明山歌、上海灯彩、中式服装盘扣制作技艺(中华盘艺)、漆艺、海派面塑、麦秆画、舞龙(狮)、皮影戏、海派剪纸、鲁庵印泥、丝网版画、崇明灶花。
编制问卷以 “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是否熟悉” 为题展看测试。结果,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依次是舞龙(狮)、皮影戏、沪剧,最不熟悉依次是打莲湘、顾绣、徐行草编及青浦田山歌。不难看出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非遗项目不仅在上海、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它们成为外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
据分析,学生对这些项目熟悉,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另一重要方面则是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其他多种途径认识它们,包括教材、影视剧、课外读物等。
课题组认为,由此可见,非遗传承需要社会多方面、多角度协同推进。最不熟悉的三项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只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人所知。这类小众性项目,需要未来向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在做好项目建设的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熟悉它们,使它们不再小众,同“国粹”一样成为域外者也熟知的中国优秀文化代表,进一步丰富“国粹”宝库,让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大圣归来》、大熊猫等被误认为非遗
另外,报告显示,目前中小学生对“非遗”这一概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一部分学生对什么是非遗这一基本概念都还没弄明白,错误地将大熊猫、《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片等不是非遗项目选上。同时,对于非遗的具体内容,中小学生们的理解也参差不一,其中,历史性、空间性非遗认知度不高。比如,南京大屠杀属于“记忆性”非遗,大运河属于“历史空间性”非遗,但是能正确选择的学生比预想的要低得多。
因此,课题组负责人陆建非教授建议,在年轻一代开展非遗传承的实践中,首先要使他们明白什么是非遗,并能从具体的项目中辨识非遗,不能将他们对非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定义和抽象概念上,更不能在没弄清楚某项非遗的来龙去脉之前就开展相关传承活动,这样的活动不可能取得理想的传承效果。
今年上海将编写非遗青少年读本
青年报记者了解到,2015年12月,上海出台新一轮《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根据计划,上海市将继续推进非遗的传承平台,更注重各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平台,依托高校资源和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源,建设市级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传承基地,引领区县和学校形成‘一区一特、一校一品’的‘非遗’传承格局。”
为了配合落实该计划,今年的相关工作将以中华优秀文化传习基地为抓手,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上海非遗学子展馆行”等活动,同时编写上海“非遗”青少年读本,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依托高校资源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综合素养。
上海目前只有16%的学校开展了非遗项目的传承教学,在整体数量上并不能说明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已普及。对此,专家建议,作为具有“海纳百川”精神的国际化大都市,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上海更应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力度,这不仅是传承上海的历史文脉,更为了挖掘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使多样化且具有活力的文化参与创造一个更多姿多彩的世界。
[相关新闻]
上师大教师夫妇历时十年抢救吴歌
“四面楚歌”其实就是“四面吴歌”
吴歌,即用吴语演唱的、在吴越地区广为流传的民歌民谣的总称,它于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海师范大学近日宣布,该校音乐科技系系主任申林副教授与谢晋影视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赵娴这对教师夫妇,历时近10年产出研究成果——他们从吴歌传人口中抢救记录、整理出了一大批几近失传的悠扬歌曲。在保留其原汁原味的同时将其与电子音乐相结合,通过在国内外举办音乐会,致力于吴歌在国内外的推广和传承。
据介绍,吴歌是文学史上对吴地民歌、民谣的总称,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历经三千余年的发展演变,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生动地反映了吴地人民的劳动生活与民俗文化,是活的历史化石。吴歌内容十分广泛,包括情歌、劳动歌、抗争歌、生活歌、儿歌等。其曲调优美,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袭,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夫妇俩10年来走遍吴语地区村庄小镇,向老一辈吴歌传人学习吴语山歌的传统唱法,学习各个地区不同的方言,并对口传心授的吴语山歌进行记谱整理。两人庆幸找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吴歌代表性传承人,也是世界唯一一名传承人——已是80多岁高龄的陆瑞英老人。
除了寻找、学习吴歌外,赵娴夫妇还花了大量精力记吴歌、唱吴歌。“吴歌是代代吴人口传心授的歌谣,没有谱子。如果要把吴歌声音完整保留,录音是最佳途径。但只有录音也不够,录下来后还要进行整体研究以及按照音乐规律性进行排列。”
“我们保留了吴歌的原汁原味,同时冠以电子音乐与幻听音乐的音乐形式,赋予了吴歌崭新的生命力。”申林表示,为了搭建吴歌推广传承的舞台和平台,自2008年以来,夫妇俩已在海内外举办了多场专场音乐会,足迹遍布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及中国台湾、北京、上海等地区。而申林在为学生上课时也经常会加入吴歌的知识,希望更多年轻学生能了解吴歌,并将其传承下去。
链接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6-06/14/content_295278.htm?div=-1&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