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早报:中小学最熟悉非遗:舞龙、皮影戏、沪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10浏览次数:992


来源:东方早报 2016年6月10日 A02版 时事·大都会
标题:中小学最熟悉非遗:舞龙、皮影戏、沪剧
记者:吴洁瑾 

         明天是又一个世界文化遗产日。近日,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该报告对上海市15所学校15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

        调查显示,上海中小学生对非遗熟悉度最高的三项依次为舞龙(狮)、皮影戏和沪剧,最不熟悉的三项依次为打莲湘、顾绣、徐行草编及青浦田山歌。

        舞龙(狮)熟悉度近7成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中小学生对沪上非遗项目的熟识度,陆建非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特意选取舞龙(狮)、皮影戏、海派剪纸、皮影戏、沪剧、打莲湘、顾绣等上海市非遗进校园21项优秀项目。

        课题组编制了问卷题目“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是否熟悉?”,从选择结果来看,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依次是舞龙(狮)67.6%、皮影戏65.01%、沪剧54.61%,不熟悉度最高的三项依次是打莲湘60.06%、顾绣52.3%、徐行草编及青浦田山歌50.07%。

        课题组分析称,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非遗项目不仅在上海、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它们成为外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学生对这些项目熟悉,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另一重要方面则是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其他多种途径认识它们,包括教材、影视剧、课外读物等。

        仅16%学校有非遗教学

        课题组认为,上海目前只有16%的学校开展了非遗项目的传承教学,在整体数量上并不能说明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已普及。

        同时,即使是开展非遗传承的学校,受限于各种因素,只能开展几项非遗内容,导致学生们对非遗的认识太浅,只知道学校的项目是非遗,而面对数百项非遗项目,他们知之甚少,无法全面地了解非遗。

        课题组表示,目前,上海立足本市实际,出台了相关法规、文件,它们为上海中小学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制度保障。

        然而,作为一项漫长而持续的事业,如何有效落实并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如何引导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将传承与保护内化为成熟而又自觉的行动等等,这是需要思考的。

链接地址: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6-06/10/content_1033223.ht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