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非遗报告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6-06-08浏览次数:930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16年6月8日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发布中小学非遗报告
记者:许婧

        中新上海网6月8日电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与保护研究报告(2014-2015)》。该研究中心在相关单位的支持下,制作问卷并对上海市15所学校1500余名中小学生进行了实地调查。
  
        报告显示,目前上海中小学生对“非遗”这一概念都有着不同程度的认识,但对于非遗的具体内容,中小学生们的理解却参差不一。一部分学生能从所列内容中判断出哪些是非遗,哪些不是。而一部分学生则可能对什么是非遗这一基本概念都还没弄明白,错误地将不是非遗的选项选上,如大熊猫、《大圣归来》等国产动画片,且选择这两项的学生不在少数,说明学生对非遗概念的理解还不是太清楚。又如,南京大屠杀属于“记忆性”非遗,大运河属于“历史空间性”非遗,但是选择的学生比预想的要低得多。
  
        因此,课题组负责人陆建非教授建议,在年轻一代开展非遗传承的实践中,首先要使他们明白什么是非遗,并能从具体的项目中辨识非遗,不能将他们对非遗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简单定义和抽象概念上,更不能在没弄清楚某项非遗的来龙去脉之前就开展相关传承活动,这样的活动不可能取得理想的传承效果。
  
        为进一步了解广大学生对沪上非遗项目的熟识度,以陆建非教授领衔的课题组特意选取上海市非遗进校园21项优秀项目,如江南丝竹、乌泥泾(黄道婆)手工棉纺技艺、沪剧等,编制问卷题目“以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你是否熟悉?”,从选择结果来看,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依次是舞龙(狮)67.6%、皮影戏65.01%、沪剧54.61%,最不熟悉的三项依次是打莲湘60.06%、顾绣52.3%、徐行草编及青浦田山歌50.07%。不难看出学生们熟悉度最高的三项非遗项目不仅在上海、在全国甚至在国际上都有一定影响力,它们成为外国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学生对这些项目熟悉,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另一重要方面则是学生可以通过社会其他多种途径认识它们,包括教材、影视剧、课外读物等。由此可见,非遗传承需要社会多方面、多角度协同推进,它不是某一两个部门的事情。而最不熟悉的三项带有明显的地域性,只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为人所知。这类小众性项目,需要未来向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在做好项目建设的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熟悉它们,使它们不再小众,同“国粹”一样成为域外者也熟知的中国优秀文化代表,进一步丰富“国粹”宝库,让更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课题组还系统梳理了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与保护的法理支撑。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在巴黎召开的第17届会议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到2011年2月25日全国人大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都对非遗在中小学的传承提出具体要求。在上海文化、教育事业紧密合作、深度融合与协同发展的背景下,2013年12月出台《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下文简称“《三年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以培养和引进优秀文化人才、提升各级各类在校学生文化素养为核心,积极推动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努力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主要工作之一是依托教育资源开展文物保护,促进文明和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加强对青少年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教育和传播,发挥高校优势开展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积极培养文物保护领域的优秀人才。”为了完成这一工作,秉着“创新思路,打破围墙,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思路,在具体措施上更注重整体设计和系统思考,强调了非遗传承与保护各方资源的密切协同与深度合作。2015年12月,上海出台新一轮《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年)》。根据计划,上海市将继续推进非遗的传承平台,更注重各方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平台,依托高校资源和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资源,建设市级综合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传承基地,引领区县和学校形成‘一区一特、一校一品’的‘非遗’传承格局。”为了配合落实该计划,2016年的相关工作以中华优秀文化传习基地为抓手,进一步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上海非遗学子展馆行”等活动,同时编写上海“非遗”青少年读本,启动“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依托高校资源提升“非遗”传承人群的综合素养。
  
        目前学校非遗传承和保护的机制主要以教学和参观场馆等方式展开,有很多学校开展时间非常早,青浦区的颜安小学开展的“弹评”课程可以追溯到1987年;上海第一个评弹特色小组诞生于1990年的长宁区姚连生中学。但是,上海目前只有16%的学校开展了非遗项目的传承教学,在整体数量上并不能说明上海市中小学非遗传承和保护工作已普及。同时,即使是开展非遗传承的学校,受限于各种因素,只能开展几项非遗内容,导致学生们对非遗的认识太浅,只知道学校的项目是非遗,而面对数百项非遗项目,他们知之甚少,无法全面地了解非遗。
  
        报告提出,作为具有“海纳百川”精神的国际化大都市,在现代化进程加快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力度,因为,这不仅是传承上海的历史文脉,更为了挖掘城市未来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使多样化且具有活力的文化参与创造一个更多姿多彩的世界。

链接地址:http://www.sh.chinanews.com/kjws/2016-06-08/6175.s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