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话匣子 2021年4月27日
标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团队走进上师大,解红色密码 传英烈精神
记者:刘康霞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经典舞蹈片段——《渔光曲》,以一段优美的女子集体舞,把现场观众带入了上海弄堂里的一个清晨。今天,在上海师范大学,由学校音乐学院舞蹈系2021届毕业班学生表演了这段舞蹈,也拉开了上海师范大学第七期“成长有约”分享会。上海师大邀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团队走进学校,分享红色故事背后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和青年舞蹈演员朱洁静、王佳俊以主题演讲、访谈分享的形式,通过现场观摩和线上直播相结合,为党史学习教育插上“艺术翅膀”,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播撒红色种子。
隔空对话,时代呼唤使命。男主王佳俊和女主朱洁静通过主题演讲,各自分享了自己与剧中角色的故事,仿佛是两个时空在对话。“李白一定是个有着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人,他的这份希望促使着他的信仰更加的坚定,所以他最后会选择走上可能牺牲的道路”,王佳俊如是说道。剧中的李侠舍生忘死,用生命争取情报,剧外的佳俊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彰显青年本色。“《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今天的80后关注上世纪同龄人,通过创作演出感染当下的青年人’的作品。通过当代青年人的眼睛去回顾这段历史,塑造出舞剧特有的红色英雄形象。我希望能够让更多当代青年观众可以认识到、了解到这些红色英雄,我希望我们的红色种子可以播撒的更远,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回忆这段民族记忆来点燃观众心中的红色基因。”
在接手这部舞剧之前,朱洁静说,一开始自己觉得李侠之妻、女主角兰芬“不够漂亮”,不戴耳环项链,也没有紧身旗袍,只是每天面对一个丈夫,基本上是“买汰烧”的主妇,“这有什么好跳的?”然而,当朱洁静慢慢走进这段真实的历史、这个看似普通的家庭,她发现原来女主从“遥远”变得“贴近”,从过去只在手机屏幕上刷到的红色形象,变成带着梦想和执念、平凡而伟大的女人。在黎明之前最黑暗的时刻,“她就是那个解放前千家万户中妻子和母亲的缩影。”
不忘初心,彰显时代精神。电波的故事,在舞台之上徐徐展开。信仰的力量,在观众心中缓缓浸润。面对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学生李辰朝“您是如何把一个个真实人物转变成一个个艺术形象”的提问,王佳俊回答道“我想在打动观众之前,这些英雄们早已打动了我们。通过汗水,泪水,我们一点一点地让英雄们变得有血有肉,最终在舞台上塑造出了平凡又伟大的英雄形象。”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红色的城市,更是初心之地。像李白烈士这样许许多多在隐蔽战线的战士,在上海解放前夕壮烈牺牲,为上海的解放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舞剧是对英雄先辈的缅怀,和对先辈英雄的致敬”,陈飞华团长说道。上海师大通过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引领新时代的师大学子,更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赓续红色精神,以青春砥砺新征程。共产党人李白的精神不仅存在于过去,它已经传递到了今天,在那些守卫在祖国边疆的战士身上,在那些冲进最危险地方的医护人员身上,更在我们青年一代人的身上。
上海师范大学学生向《电波》主创团队赠送了油画和书法作品。油画选取的是两位青年舞蹈家在《电波》中扮演的人物形象——李侠和兰芬,书法作品上是“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13个字。“电波”超脱言语,透视的是执于真理、而不止于岁月的革命情怀。“永不消逝”的是跨越百年的时代精神。长河无声,滔滔奔去,电波不绝,信念永存。希望‘电波’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链接地址:https://m.ajmide.com/m/branddetail?id=31156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