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 2015年12月13日
标题:首份上海非遗传习地图发布
记者:姜泓冰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12月11日发布首份《上海非遗传习地图》,为城市文化建设和非遗持续传承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上海非遗传习地图》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与上师大非遗中心主任陆建非共同发布。据上师大非遗中心副主任王健介绍,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评选出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等449所学校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其中,上海就有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等15家学校入选。“上海具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的案例资源,我们的地图是通过汇聚各类优秀的非遗保护案例、经验和做法而形成的。”地图的发布,将会极大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发展及非遗进校园的持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成为上海非遗生命力的直观体现,同时为域外(外地或外籍)人员来沪旅游、工作、研究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地图,使用者可以了解到某一非遗项目在上海的传承情况、受欢迎程度及普及度,进而为非遗学习、传承和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在全社会营造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非遗生命力。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中小学开设戏剧兴趣班可以提升传统戏剧的普及程度,但核心在于“制定出一套适合少儿儿童课余习艺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现有的戏剧很多都是大人们看到戏剧,并不迎合儿童的趣味。要专注于开发儿童喜欢的剧本、教材等,才能提高戏剧在儿童中的欢迎程度。”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常务主任蔡丰明表示,非遗进校园要侧重精神传承,而非传统认知的技能传承。上海市霍山学校党总支书记吕晔通过民族记忆为主线,分享了霍山学校的非遗传承做法:学校通过“提篮记忆”进校园,帮助学生学做现代中国人。通过编写校本课程的编写,设计相关的学生实践活动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安徽省行知学校校长则介绍了他们如何以创新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学校所处的徽州有着典型的徽州文化,学校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手段,主动服务皖南现代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了歙砚、徽墨、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徽州盆景、徽州民歌、新安文学等10多个传统艺术项目的传习活动。创办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组建首家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歙砚、徽墨、砖雕、木雕、竹雕等9个非遗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制定,创建综合性职业技能鉴定所。
海派面塑国家级传承人陈凯峰认为,上海的非遗文化多数具有海派的风格,这样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成本地人具有了开阔的眼界和更宽泛的见识,使传统与现代得到良好的统一,形成了独到的“海派”地方艺术风格。
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中心主任陆建非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非遗传承面及影响力必定会越来越大,在城市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显,要注意“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指数”。他认为,非遗传承的主体力量是中小学生,非遗传习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非遗传习地图注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目前所看到的地图只是上海非遗传习地图发展的第一阶段。未来,将会把与非遗相关的生产、营销、消费场馆和场所及民间组织都纳入其中,进一步丰富内容,使地图成为集展示、交流、学习、传习和传承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传习地图。
链接地址:http://sh.people.com.cn/n/2015/1213/c347221-27305893.html
标题:首份上海非遗传习地图发布
记者:姜泓冰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中心12月11日发布首份《上海非遗传习地图》,为城市文化建设和非遗持续传承提供技术支撑平台。
《上海非遗传习地图》由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高春明与上师大非遗中心主任陆建非共同发布。据上师大非遗中心副主任王健介绍,2011年,教育部在全国评选出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等449所学校为第一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其中,上海就有闵行区颛桥中心小学等15家学校入选。“上海具有非常多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的案例资源,我们的地图是通过汇聚各类优秀的非遗保护案例、经验和做法而形成的。”地图的发布,将会极大提升上海城市文化内涵建设发展及非遗进校园的持续传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平台,成为上海非遗生命力的直观体现,同时为域外(外地或外籍)人员来沪旅游、工作、研究或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通过地图,使用者可以了解到某一非遗项目在上海的传承情况、受欢迎程度及普及度,进而为非遗学习、传承和研究提供重要参考,在全社会营造非遗传承的良好氛围,积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非遗生命力。
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朱恒夫通过翔实的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在中小学开设戏剧兴趣班可以提升传统戏剧的普及程度,但核心在于“制定出一套适合少儿儿童课余习艺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现有的戏剧很多都是大人们看到戏剧,并不迎合儿童的趣味。要专注于开发儿童喜欢的剧本、教材等,才能提高戏剧在儿童中的欢迎程度。”
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院民俗与非遗研究中心常务主任蔡丰明表示,非遗进校园要侧重精神传承,而非传统认知的技能传承。上海市霍山学校党总支书记吕晔通过民族记忆为主线,分享了霍山学校的非遗传承做法:学校通过“提篮记忆”进校园,帮助学生学做现代中国人。通过编写校本课程的编写,设计相关的学生实践活动自觉地把自己的理想抱负与时代、社会发展相结合。安徽省行知学校校长则介绍了他们如何以创新模式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学校所处的徽州有着典型的徽州文化,学校运用现代职业教育手段,主动服务皖南现代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和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开展了歙砚、徽墨、徽州三雕、徽派建筑、徽州盆景、徽州民歌、新安文学等10多个传统艺术项目的传习活动。创办全国首家徽雕艺术学校,组建首家非遗职业教育集团,开展歙砚、徽墨、砖雕、木雕、竹雕等9个非遗专项职业能力考核标准制定,创建综合性职业技能鉴定所。
海派面塑国家级传承人陈凯峰认为,上海的非遗文化多数具有海派的风格,这样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环境,造就成本地人具有了开阔的眼界和更宽泛的见识,使传统与现代得到良好的统一,形成了独到的“海派”地方艺术风格。
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中心主任陆建非表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非遗传承面及影响力必定会越来越大,在城市文化建设、发展中的作用也会越来越突显,要注意“非遗文化的生命力指数”。他认为,非遗传承的主体力量是中小学生,非遗传习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非遗传习地图注定不会是一成不变的,相反,它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多元性和发展性的特点,目前所看到的地图只是上海非遗传习地图发展的第一阶段。未来,将会把与非遗相关的生产、营销、消费场馆和场所及民间组织都纳入其中,进一步丰富内容,使地图成为集展示、交流、学习、传习和传承等多元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传习地图。
链接地址:http://sh.people.com.cn/n/2015/1213/c347221-27305893.html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