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教育新闻网:陈望道之子现场讲述父亲故事!徐汇启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七个一”系列活动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1-04-25浏览次数:161

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2021年4月25日

标题:陈望道之子现场讲述父亲故事!徐汇启动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七个一”系列活动

记者:刘时玉


伴随着《党的女儿》校园版原创歌舞剧的唱响,4月23日,徐汇区上师大学区大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交流会暨中学生阅读习惯养成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中国中学正式拉开帷幕,活动在上师大学区内的13所学校及网络同步直播。据了解,作为“永远跟党走”徐汇区教育系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共“序曲”“望道”“初心”“践行”“启程”五个篇章,以紧密型学区建设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为平台,帮助青少年学生寻找共产党人的初心,引导广大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思践悟贯通中坚定听党话、永远跟党走。

image.png


陈望道之子走进上师大学区

与大中小学生“同台对话”

20世纪初,经历了留学日本、浙师风潮和上海渔阳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洗礼的陈望道先生首译《共产党宣言》,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武器。从此,中国革命走上了正确的方向,走向了新中国的诞生。

“建党的需要,救国的需要,这就是当时所以要翻译《共产党宣言》的时代背景。就在此时,年仅29岁的陈望道,在义乌分水塘村住宅旁那间破旧的柴房里,把《共产党宣言》一字一句变成了中国的方块文字。”2021年,正值陈望道先生的130年诞辰,陈望道之子、复旦大学陈振新教授也现身活动现场,为大家讲述了《共产党宣言》诞生背后的更多故事。

陈振新介绍,在翻译《共产党宣言》的岁月里,为了能避开各种干扰静下心来译书,望道先生躲进了离住宅不远处的柴屋内。因为译书经常要熬夜,没几天望道先生就瘦了不少。有一次,他母亲特地包了粽子,配了些家乡特产红糖,送给他补补身体。过了一会,陈母在屋外问道:“是不是还要加点糖?”就听望道先生说:“够甜,够甜了!”等到陈母再进去收拾碗碟的时候,看到望道先生满嘴都是黑乎乎的,原来他把砚台里的墨汁当红糖蘸着粽子给吃了!

这些《共产党宣言》背后更多的动人细节,也让在场的许多青年学子感悟到当年中国青年无畏探索解救中国真理的精神,受到了很深的情感触动。来自上师大学区的大中小学生也走到台前,分别从自己的年龄视角向陈振新教授提出问题,共同探讨信仰的力量。

“爱读书,勤实践;热爱教育,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这是陈振新在回答学生代表的问题时提到的几个关键词,在陈振新看来,这些是父亲身上最值得继承和发扬的品质。他认为,传承这些品质对当今时代的教育事业仍具有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100年前,陈望道先生也只是一位二十几岁的年青人,他少年时忧国忧民,长大以后为马克思主义信仰奋斗了一辈子。”在百年后的今日,陈望道先生的人格魅力仍鼓舞感召着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的队员们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追随着陈望道先生的足迹,自发组织成队,在《共产党宣言》展示馆为观众提供讲解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队员李亚男同学也在活动当天来到了现场,与陈振新进行了一场“跨越时代”的对话。

在两代人的“理想信念”这个问题上,陈振新也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百多年前的国家贫困落后,拥有“爱国心”的90后与00后以救国救民为理想;今天的国泰民安,90后与00后年轻人也在为个人的理想信念而不懈奋斗。

两个时代的隔空遥望,两代青年的思想碰撞。在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课堂上,师生们收看了本次党史学习教育交流会后,纷纷发出感慨。上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许心说道,无论时局如何变化,陈望道先生都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为我们诠释了真理的力量,树立了立德树人典范,无论是学问还是为师,陈望道都是我们思政课教师永远的榜样。

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朱胜兰也表示,我们每一个青年人都应该学习陈望道先生这样勇往直前献身国家和人民的精神,他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永远值得我们珍惜和怀念。

正如陈振新所期望的,生活在当今时代的青年一代,在追求个人理想的同时,要更多地去思考如何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而贡献力量。

徐汇师生践行百年使命

以“中国”校名传承“红色基因”

 “要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据了解,在这样的思想引领下,徐汇各校纷纷开启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教育路径探索。

独立策展、召开真实的新闻发布会,甚至造火箭……徐汇区这所以“中国”命名的中学,与钱学森图书馆进行深度馆校合作,红色教育在这里变成了一件既有趣又有时代意义的事。据了解,2019年5月,近500名中国中学的学生们在钱图举行了一场“朴域研学”之钱学森图书馆研学活动,开展了翻译钱学森的求援信、情境微演讲、演绎《钱学森》电影剧情等16大模块的实践活动。师生带着问题“研”,带着思考“学”,受益良多。

然而,如何将单次的研学活动转化为更具科学性、系统化的研学课程?如何把学生即时的体验凝聚成对学生更有意义的核心素养?在红色研学主题的践行中,中国中学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跨学科”这一概念,也就在这个时候进入到中国中学课程设计团队的视野之中。

2020年学校组建了一支“钱学森图书馆跨学科课程设计团队”,进一步挖掘的教育资源,将钱图中与思政德育、创新精神以及身心健康与艺术素养等相关的内容有效结合到课程设计中,运用跨学科路径,围绕“科技发展与时代精神”“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等5个不同的维度,研发出5门不同的钱馆研学课程。

在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这门课程中,教师们结合学生学情和学科特点,深度思考场馆资源与课程目标之间的结合点,将语文、英语、历史、地理、数学、艺术等若干门学科的核心知识进行融合。学生以项目为导向,小组合作撰写一本青少年视角的《钱学森传记》书籍,并召开一场完全真实的新书发布会。通过这样的深度学习,学生进一步展开对现实背景下个人与家国命运之间关系的深入思考。

从1天到1年,发生改变的不只是学生学习的时间。这是一次红色教育模式的转型,也是学校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的一次有益尝试。

中国中学校学生会副主席许晨曦说道,学校除了红色研学特色之外还开展了许多其他形式的红色教育,如,一组量身定做的系列党课、一场铭记校史的真情演绎、一次追忆峥嵘岁月的走访、一次“信·信仰”的初心实践活动……

据介绍,在红色教育的浸润之中,中国中学的学生们拓展了学科素养和科学精神,也厚植着红色信仰和家国情怀。中国中学作为学区重点单位展示了上师大紧密型学区党建成果,引导和激励学区广大党员和教职工共同坚守教育初心。

image.png

党建引领青少年党史学习

徐汇教育“七个一”系列活动发布

中国中学在“红色教育”的创新发展上为区域作出了表率,这也是整个徐汇区红色教育的生动缩影。

近年来,徐汇区教育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统揽区域教育工作全局,用好党史源头活水,依托校内课堂主阵地、校外实践主渠道,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效融入到立德树人全过程,厚植爱党爱国情怀。如依托“海派源、滨江情、龙华魂——‘汇行’区域性人文课堂建设”项目,升级“徐汇区青少年励志地图”小程序,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展区校内外红色教育基地寻访活动,引导青少年走进烈士陵园、红色场馆,传承革命薪火、赓续精神谱系。

为进一步深入开展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2021年徐汇教育系统推出“永远跟党走”迎建党百年系列活动。作为其中的系列活动之一,本次活动现场也正式发布并启动了徐汇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七个一”系列活动,包含一节红色党课、一次红色走访、一场红色报告、一次红色感悟、一首红色歌、一份红色作品、一场红色展演,旨在进一步引导师生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寻访百个红色基地,用活红色资源;走近百位时代楷模,搞活教育形式;打造百节红色党课,讲活党史故事……徐汇教育通过开展一系列思政课程与红色研学活动,增强师生的“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逐渐成为启迪徐汇师生红色信仰的“新天地”。

值得一提的是,徐汇区近年来积极推进紧密型学区建设,在党建引领思路指导下,上师大学区开展系统梳理并整合区域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了上师大学区红色研学课题。作为课题负责人之一,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课题负责人鲍贤清也来到现场,为在场观众介绍了上师大学区UGS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红色研学课题实践历程。

据鲍教授介绍,上师大学区红色研学课题是探索“大中小思政一体化”路径的一种新的尝试,依托上师大UGS课题平台,以高校教师、研究生、一线教师结对研究共同体为特色,围绕红色基因如何在学区范围内从小学至高中绵延传承开展研究,并根据需求为学区量身定制。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据介绍,徐汇区教育系统的红色教育正以更加喜闻乐见的形式走进校园中,让红色基因代代传,让党旗高高飘扬在师生的成长道路上,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源源动力。

image.png

image.png


链接地址:http://m.shedunews.com/msite_1/con/2021-04/25/c6488.html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