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和讯新闻 2015年7月3日
标题:高校展示上海抗战时期166个慰安所分布图及研究史料
记者:潘旭
新华社上海7月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潘旭)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展出一场题为“血色残阳 "慰安妇"——日军性奴隶历史记忆”的展览,披露了上海抗战时期166个慰安所分布图以及相关研究史料,此外还展示了中国大陆20位“慰安妇”幸存者萧像,共同作为日军暴行的铁证。
日军性奴隶制度受害者袁竹林的养女程菲在展览现场仔细观看了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史料,整个过程眼泛泪光,时而痛哭。
“母亲的遭遇是我儿时的记忆,她几次试图自尽和逃跑但都没有成功。”程菲说,养母当时在鄂州误以为要出去做清洁工,但没想到是当日本人的慰安妇,从此改变了人生,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找到家人,回归正常。2006年,袁竹林在广东去世。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经过长达20年的研究,搜集了大量史料、实物,但仍难以统计当年慰安妇受害者的具体数字。“约有40万各国的妇女成了性奴隶,其中约一半是中国人。”他说。
一些展品是日军暴行的铁证,其中包括:战时日本印制的3张上海老地图上标记有“慰安所”的字样;战时侵华日军使用的日本制造的发电机木箱和峨嵋路400号原日军“海军下士官兵集会所”的窗户把手等等。
据介绍,展览分为六个部分,集中展示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产生,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实施,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扩大,苦难的受害者,索赔、审判与罪责,调查、现状与关爱等内容。
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档案文献去年已申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苏智良是“慰安妇”档案申报的发起人之一,他将自己20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中央档案馆、吉林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等6所单位的文献一起递交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近年来,"慰安妇"制度的中国幸存者相继离世,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保存这段历史,揭露当年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兽性本质。”苏智良说。
链接地址:http://news.hexun.com/2015-07-03/177254678.html
标题:高校展示上海抗战时期166个慰安所分布图及研究史料
记者:潘旭
新华社上海7月3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潘旭)值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联合上海师范大学展出一场题为“血色残阳 "慰安妇"——日军性奴隶历史记忆”的展览,披露了上海抗战时期166个慰安所分布图以及相关研究史料,此外还展示了中国大陆20位“慰安妇”幸存者萧像,共同作为日军暴行的铁证。
日军性奴隶制度受害者袁竹林的养女程菲在展览现场仔细观看了一幅幅照片和一件件史料,整个过程眼泛泪光,时而痛哭。
“母亲的遭遇是我儿时的记忆,她几次试图自尽和逃跑但都没有成功。”程菲说,养母当时在鄂州误以为要出去做清洁工,但没想到是当日本人的慰安妇,从此改变了人生,直到抗战胜利后才找到家人,回归正常。2006年,袁竹林在广东去世。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经过长达20年的研究,搜集了大量史料、实物,但仍难以统计当年慰安妇受害者的具体数字。“约有40万各国的妇女成了性奴隶,其中约一半是中国人。”他说。
一些展品是日军暴行的铁证,其中包括:战时日本印制的3张上海老地图上标记有“慰安所”的字样;战时侵华日军使用的日本制造的发电机木箱和峨嵋路400号原日军“海军下士官兵集会所”的窗户把手等等。
据介绍,展览分为六个部分,集中展示了日军“慰安妇”制度的产生,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实施,日军“慰安妇”制度的扩大,苦难的受害者,索赔、审判与罪责,调查、现状与关爱等内容。
南京大屠杀和日军强征“慰安妇”的档案文献去年已申报联合国“世界记忆遗产名录”。苏智良是“慰安妇”档案申报的发起人之一,他将自己20多年的研究成果和中央档案馆、吉林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等6所单位的文献一起递交给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近年来,"慰安妇"制度的中国幸存者相继离世,因此要通过各种方式来保存这段历史,揭露当年日军慰安妇制度的兽性本质。”苏智良说。
链接地址:http://news.hexun.com/2015-07-03/177254678.html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