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从“慈善校长”到“绿化老人” ——访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教授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25浏览次数:2412


来源:新民晚报 2015年6月3日 9版 大学城/公益星 整版报道
标题:从“慈善校长”到“绿化老人” ——访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杨德广教授
作者:徐旭 (华东理工大学)

        杨德广教授是上海师范大学前校长,沪上有名的“慈善校长”,他没有家财万贯,却拿出300万捐赠给三所母校。成立“阳光慈善之家”,为西部小学生建立“营养午餐”,进行“一对一”捐资助学。他钟情于绿化,绿化成就硕果累累。在他担任上师大校长的六年半时间里,他独创的“校长找市场”、“三个一点”等新颖的大学管理模式,为上师大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活明白了”的慈善校长

        2010年,杨德广70岁了。古稀之年,人到了这个年纪往往会思考两件事:这些年自己是怎么走过来的?接下来该怎么走下去?。2010年2月5日,在“杨德广从教45周年学术研讨会”,同时也是他自己70岁的生日上,杨德广郑重宣布,将自己积蓄的100万元书稿费和讲课费,以及卖掉一套房子所得,一共300万元,分别捐赠给他的三所母校:南京上坊小学、南京九中和华东师范大学,用以帮助部分贫困生顺利地完成学业。一个特别的生日,一位有情怀的校长。

        杨德广出身农门,少时家贫。1960年他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只身来沪,身背一个旧麻袋,里面装着简单被褥行李,全身上下只有3元钱。因为没钱,上学时常常要赤着脚走路。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下,最没齿难忘的是来自周围人的受助之恩和母亲乐善好施美德之下的言传身教。“小时候家里条件很困难,可母亲总是去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穷人。”从农民的儿子到大学校长,他一直心怀沉甸甸的感激,时时没有忘报答。“最难迈过的是心里的一道坎,常因‘亏欠’而难以平静,因为‘偿还’而感到心安踏实。”每到一处捐款,他都事先约定:不要迎送,不要宴请,不收礼物,来回路费、食宿均自己支付。但有一条,请对方每年提供受助学生名单,证明捐赠款确实用在了需要帮助的人身上。

        杨德广卖房捐资助学的善举很快引来了“知音”,一位企业家自愿拿出200万,成立“杨德广帮困助学基金”。杨德广将自己的目光投向了条件更为艰苦的西部偏远山区的孩子们。2012年9月,杨德广教授与这位企业家,从上海出发一路北上,长途跋涉数千公里,足迹遍布黄土高坡上的四所学校。看到那些面黄肌瘦的孩子啃着硬邦邦的凉窝头,就着窖水下咽的时候,杨德广的心被深深刺痛了,决心帮助几所小学建立营养午餐。次年9月,当他再次前往,看到孩子们可以吃上两菜一汤时,倍感欣慰。

        孩子们午餐得到了改善,身体健康有了保障,但随即杨德广又发现了新的问题:这些每天往返几个小时山路上学的孩子,最后真正走出大山,走进大学的又有几个呢?经济条件差,教育资源落后……一系列问题都成了他们求学之路的绊脚石。从当年那个身上只有3元的寒门学子一步步走到今天,杨德广深知教育和知识之余这些孩子们的意义。他不忍心,与当地的校长商量后,选出32名品学兼优的中小学生,进行“一对一”重点帮扶,一直资助他们考上并读完高中和大学。

        回到上海后他立刻张罗起这件事来,善举一呼百应,32个名额很快被认领完毕。杨德广自己的儿女、昔日的学生都积极踊跃的参与其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或许这就是一个师者应该有的人格魅力。在做慈善的路上,杨德广所起的是一个“点燃”的作用,“师者如炬,一火引之,其火如故。”,他以自己高尚的品格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人,慈善的事不必多说,丰碑无语,行胜于言。

        这些年杨德广做慈善收获了诸多赞誉,“上海市慈善之星”、“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十佳好人好事”等荣誉称号,周围的人总是夸他“崇高”,“了不起”。面对这些褒奖,他高兴、欣慰,但并不赞同。唯有一次,华师大一位85岁的心理学教授对他说:“老杨啊,你的事迹我看到了,我认为你做得对,你活明白了!”“活明白了”,这是杨德广认为对自己最贴切的评价,“明白了自己是社会的一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是有责任的。自己只是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事。”

        心系母校绿化 连续捐款17年

        杨德广对于绿化可谓是“情有独钟”,或许是源于他从小出生在农村,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就像一位老师评价的那样:“抓一座高校的精神面貌,从绿化抓起,这大概只是‘农民儿子’出身的校长才会有的灵感。”抑或是因为他是地理专业出身,了解绿化之于人的诸多益处。在任时,他是名副其实的“绿化校长”,卸任后,他也成功地完成了“绿化校长”到“绿化老人”的转变。

        1996年8月,杨德广就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那时候上师大的校容校貌与现在相比有着很大的不同,校园内虽不乏高大乔木和一定规模的绿地,但由于长期缺乏资金,缺少必要的改造修整和规划,整体显得很凌乱,乔、灌木搭配不合理,黄土裸露随处可见。面对学校差强人意的环境,杨德广在全校师生面前立下“军令状”:3年内把上海师范大学建设成“花园单位”,做不到自己就辞职!一时间,质疑声、反对声潮水一样涌来。

        行胜于言,说做就做,杨德广在学校成立“绿化委员会”,自己亲任绿委会主任,定期主持召开会议,确定和实施全校绿化建设总体规划。要求“人人动手,绿化校园”,自己以身作则亲自参与劳动。全校师生,除了植树节等固定的绿化劳动日外,还有计划地按照学院、部门进行绿化劳动。为了提高绿化工作的质量和科技含量,还发动相关科系的师生(例如生物系)参与其中,为绿化工作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校园里的草木荣了又枯,枯了又荣。经过三年的努力,上师大的绿化面积达到147300平方米,占可绿化面积的98%,绿化覆盖率达到50.1%。“土不见天 绿树成荫 花不间断 四季飘香”,当初的绿化宣言如今真的变成了现实。上师大先后获得“花园单位”,“全国部门造林绿化四百佳”等一系列殊荣。三年的时间,杨德广做到了。

        走进上师大的校门,浓浓的绿意扑面而来:一块块青翠如茵的草坪,一排排绿意盎然的树林,一柱柱俏似绿伞的花架……现在的上师大徐汇校区,与附近的康健园、桂林公园浑然一体,形成了一个天然的生态大氧吧。“不能树木,何以树人?为了树人,必先树木。”,这一切都与当年杨德广教授对绿化作出的贡献是分不开的。

        离开校长的岗位后,杨德广依然心系绿化事业。从1996年至今,杨校长已经连续17个年头,为学校的绿化事业捐款,资助校园的绿化建设。“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杨德广还分别为上海师范大学奉贤校区和徐汇校区捐赠了两个亭子,依水而建,不仅是好的景致,更是师生们休闲的好去处。

        今年3月,杨德广面向海湾地区三所高校(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应用技术学院,上海市旅游高等专科职业学院)捐助6000株柳竹树苗仪式,合作共建阳光茉荔育才林。此举旨在绿化校园美化环境,并通过在海湾三校的实践面向西部广大地区推广。

        “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

         作为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研究与高校管理的校长,杨德广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管理智慧,认为大学校长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该抓“大”放“小”,聚焦大事、处理难事,而小事放权放手让下级人员去做,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大背景下,他提出了“大学校长既要找市长,又要找市场“的独到见解,早在1996年,他就提出教育经费不能全靠国家增加财政拨款,要坚持多渠道筹措经费,努力形成教育机制的良性循环。

        在传统“四大:大师、大业、大度、大雅”的基础上,他创新性地加入了第五大——“大学生”,“大学之所以叫大学就是因为有大学生们的存在,大学教育就应该以人为本,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大学不仅要培育学生,还要培育老师,不仅要在学生面前做典范,还要在教师面前做榜样。”

        杨德广就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期间,创新性地运用“三个一点”的方法,即政府拿一点,学校拿一点,老师自己拿一点,解决了1400多位老师的住房问题。从2000年初到现在,上海房价翻了十倍不止。现在杨德广走在校园里,总能遇到老师和他亲切地打招呼。

        “无为何入世,入世有所为”是他的座右铭,在他的心中,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在担任上海师范大学校长的六年半时间里,他对自己有一个硬性要求:“每年要为学校办十件实事”。跑项目、批土地、开发新校区、购置教师用房、引进高层次人才……只要是益于学校发展的事他都乐此不疲地奔波着。大刀阔斧地改革,力排众议地推行新的举措,他既有远见又有卓识。

        从昔日的农家少年到今天的“慈善校长”“绿化老人”,杨德广用自己无形的大爱构筑有形的绿洲,用自己慈善的义举播撒着爱的希望。“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杨德广做到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活明白了”。


链接地址:http://xmwb.xinmin.cn/campus/html/2015-06/03/content_9_1.ht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