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报:上海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报告出炉 ——四成老外与中国邻居交流不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6-08浏览次数:2087


来源:青年报 2015年6月5日 A07版 城事 版面头条
标题:上海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报告出炉 ——四成老外与中国邻居交流不多
记者:刘昕璐

        城市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全球城市的重要标杆。2014年下半年,上海师范大学教授陆建非领衔的研究课题组在上海本地人士、外省市人士和外籍人士中展开了相关问卷调查。近千名被调查者以中青年人群为主。结果显示,爱上海的理由因为机会多,而有关上海别称选择上“魔都”的得票率最高。青年报记者 刘昕璐

        86%外籍人士坦言喜欢上海

        在被问及“你喜欢上海吗?”这个问题时,接受访问的外省市人士中,64.73%的人选择了“喜欢”,4.11%的人选择了“不喜欢”,另外有31.16%的人选择了“说不清楚”。针对同一问题,外籍人士选择“喜欢”、“不喜欢”、“说不清楚”的比例分别为86.08%,3.8%和10.13%。

        在被问到“如果您喜欢上海,那么上海最吸引您的地方是哪里?”这个问题时,三类人群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机会多,发展空间大”和“国际化程度高、文化多元”这两项。上海本地人士和外省市人士不喜欢上海的原因主要集中在“生活节奏快、竞争压力大”和“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市容不整洁”两项上。而外籍人士则首选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严重、市容不整洁”和“市民文明素养不够”这两项。

        报告指出,上海市民在公共空间所展示的文明素养,是上海城市形象的窗口所见,而市民的文明素养正是通过很多非语言交际的行为体现出来的。上海要建成全球城市,必须提升城市公共文明水平,需要对全体市民进行长期而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市民建设全球城市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使他们积极参与到世界城市和城市公共文明建设的各项活动中来。

        在被问及英语口语能力如何时,选择“非常流利”和“比较流利”的被访上海本地人士达6O%,外省市人士这两项加在一起的比例是42.46%。但是当外籍人士被问及“在上海用英语与当地人交流时觉得是否顺畅”时,选择“不是很顺畅,很难与对方交流”和“根本无法和对方交流”两项的合计百分比是73.84%。国人与外国人对市民外语交往能力的评价有较大落差,被问者自我感觉不错,外国人觉得不够顺畅。

        居住在上海的外籍人士对中国邻居的印象调查显示,16.03%的人认为是“热心仁爱”,35.86%的人认为是“友好”,40.51%的人表示与邻居“不太交流”,认为中国邻居“不友好,难交流”的比例为7.59%。

        拍照片“外滩”是首选

        “当您拿起相机时,最愿意将镜头对准哪里?”上海本地人士的三个选项依次为:外滩、上海弄堂、新天地;外省市人士三个选项依次为:外滩、上海弄堂、东方明珠;外籍人士的三个选项依次为:外滩、豫园、上海弄堂。

        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外滩是上海历久不衰的地标性国际形象。尽管城市建设突飞猛进,上海“石库门”弄堂是人们心中抹不掉的旧日市井风情。对由“石库门”蜕变出的“新天地”,上海人情有独钟。东方明珠对外地来客独具魅力,而老外更喜欢有历史厚重感的古董建筑——豫园。

        大家喜欢上海别称“魔都”

        还有一项有趣的调查显示,在关于上海的别称选择上,“魔都”的得票率最高。 专家认为,“魔都”在问卷调查中的高得票率则反映了不同年龄层受众的偏好差异。受访者大多为30岁以下的年轻人,因而“魔都”一说颇受欢迎。然而,就文字冠名习惯而言,“魔都”调侃意味有余,正气不足,稍欠妥当,不少上海中老年市民难以从心理上和文化认同上予以接受。再说,被世人视作“魔都”的还有伦敦、东京、纽约等城市,不具“唯一性”。而“先锋之城”一名则更能彰显正能量,值得推广。人们普遍认为上海需要有一个高度凝练、过目不忘的城市别名。


链接地址: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5-06/05/content_257950.htm?div=-1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