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晓蓉教育视界 2015年6月4日
标题:警惕!青少年“低头族”三成体形偏胖
记者:韩晓蓉
“低头”已成为青少年的主要生活方式,这让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的祝春兰副教授很忧心,她进行的调查印证了她的担忧:青少年“低头族”因低头行为而影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有三成左右青少年体形偏胖,其中5%体形很胖,另有三成的社会青年根本不参加任何强度的体力活动。
6月3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持的《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在上海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书是国内首部聚焦都市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属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培育项目“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13JBGP039)的第一批调研成果。
报告主编、课题负责人、上海青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洪基教授介绍,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西安、郑州、武汉、哈尔滨、沈阳等10个典型代表都市,以工作生活在这些都市的14-35周岁青少年为抽样总体,采取了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定量研究方面,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取样,有效回收问卷样本9569份,有效回收率85%;定性研究方面,以“我和我的城市”为主题对青少年进行了书面访谈。
祝春兰副教授负责了《都市青少年“低头一族”的新媒体使用》专题的调查,在她看来,所谓低头族,是指那些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的亲友的人,也指在地铁、公交车里那些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的人群。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如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等),把零碎的时间填满。只低头关注手机或网络而忽视了其它环境信息。
祝春兰副教授表示,“低头”已成为青少年生活方式,在新媒体网络中的活跃时间长、活跃度高,大部分青少年跨入了“低头”行列,但青少年“低头”生活方式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青少年对“低头”认知不清晰并沉溺其中 ,调查显示,沉溺者1-3个月占19.3%、3-6个占月13.3%、1年以内占23.6%、1-2年占21.5%、3-4年占11.9%、5年以上占10.4%。
青少年“低头”生活方式严重影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有三成左右青少年体形偏胖,其中5%体形很胖,有三成的社会青年根本不参加任何强度的体力活动。
青少年“低头”生活方式还严重影响情绪健康、人际态度、交往行为和人际关系,调研显示,一半以上的青少年会因为忘带手机而烦躁不安,37.3%的青少年因使用新媒体网络减少与亲友相处。
祝春兰副教授告诫全国的青少年们,“低头”已发展为一种“都市顽症”,是造成意外伤亡、疾病和失能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成为危害人类生存与健康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的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聚焦青少年群体中的“低头”现象,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对低头影响身心健康的认知不够清晰,只有近半者有改善“低头”引起不良后果的意愿并能付诸行动。报告建议:通过优化体质健康政策执行环境,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机共享、形成体质健康多维发展格局等措施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同时通过全社会高度关注、学校引导、家庭熏陶、青少年自律等多元互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
除了“低头一族”专题外,《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还包括了几大重要专题,如:就业质量专题、教育公平专题、青少年维权专题、都市青少年诚信观专题、公益行为专题等。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朱自强表示,报告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在完成报告的同时积极构筑全国性协作调研网络、努力打造青少年研究数据库,以青年为本,结合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采取科学的研究方式分析青少年现象和问题,也是推动青年学学科建设的一种探索。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是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和上海师范大学共同建设,以服务于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服务于共青团事业的持续发展、服务于党和政府青少年政策的科学决策为宗旨,是与国内外青少年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的、以青少年发展与政策战略研究为导向的专业智库。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预计将连续出版,每年一期。
附《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部分调查数据:
社会公德 约七成反感有违社会公德行为调查中考察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中两个事例的态度。一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闯红灯行为,29.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能接受,42.7%的人表示不太能接受。对于目前社会广为关注的“看到老人跌倒不去扶”的个案,有25.6%的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42.7%的人表示不太能接受。
婚恋道德 兼有传统与开放态度总体上,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持较为开放的态度,17.7%的人表示完全能接受,22.6%的人表示比较能接受,21.2%的人表示无所谓,表示不太能接受和完全不能接受的比例分别为22.8%和15.7%。
对于“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的传统观念,41.7%的人表示同意,58.3%的人表示不同意。
创业意愿 更注重个人兴趣且更务实都市青少年选择创业的意愿较高,36%的人打算创业且已做好了准备,33.2%的人想创业但还处于准备阶段,17.0%的人想创业但尚未准备。如今的青少年在选择创业领域时着重考量的因素分别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42.9%)、启动资金少且风险较小(24.2%)、与自身专业结合的领域(18.1%)、往今后热门的方向发展(13.2%)。此外,在选择创业地域时,60.2%的人选择“留在本市”,这说明他们在创业时更多地考虑了户籍、人脉资源、社会基础等因素。
受教育状况 对公平教育有较正确的理解被调查者中有77.9%的人认为“教育公平是人人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入学机会”。在教育领域,他们最关注的现象依次为:就业竞争中对非重点院校毕业生的歧视现象(46.7%)、择校问题(46.4%)、各地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不均问题(43.1%)、地区间经济状况差距导致的教育质量差异(33.1%)。
心理状况 “低头族”影响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新媒体时代,沉迷手机、网络的人被称作“低头一族”。调查发现,在校青少年、在职青年、社会青少年中,分别有23.7%、27.6%和25.8%的人承认自己是“低头族”。其中,约有50.8%的人表示在聚会时也不忘浏览手机或iPad信息,有54.1%的人承认因长时间使用手机或iPad而对人际交往造成了负面影响。
就业状况 一线城市就业满意度更高以16至35岁的青年就业人群为调查对象,全国的平均个人年收入为4.61万元,其中,北京为6.95万元、广州为6.43万元、上海为6.31万元、天津为5.49万元、重庆为5万元,其余被调查城市青年的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下。 各城市在职青年对就业满意度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天津、广州、北京、上海、重庆、西安、哈尔滨、郑州、沈阳、武汉。调查还发现,从个人的感受来看,“北上广”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难以承受,相反,在薪资水平、福利保障、职业培训等方面,“北上广”还是有较大优势的。
标题:警惕!青少年“低头族”三成体形偏胖
记者:韩晓蓉
“低头”已成为青少年的主要生活方式,这让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的祝春兰副教授很忧心,她进行的调查印证了她的担忧:青少年“低头族”因低头行为而影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有三成左右青少年体形偏胖,其中5%体形很胖,另有三成的社会青年根本不参加任何强度的体力活动。
6月3日,由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上海青年研究中心主持的《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在上海师范大学正式发布,该书是国内首部聚焦都市青少年生存与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属于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培育项目“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13JBGP039)的第一批调研成果。
报告主编、课题负责人、上海青年研究中心首席专家黄洪基教授介绍,报告选取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西安、郑州、武汉、哈尔滨、沈阳等10个典型代表都市,以工作生活在这些都市的14-35周岁青少年为抽样总体,采取了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定量研究方面,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和配额抽样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取样,有效回收问卷样本9569份,有效回收率85%;定性研究方面,以“我和我的城市”为主题对青少年进行了书面访谈。
祝春兰副教授负责了《都市青少年“低头一族”的新媒体使用》专题的调查,在她看来,所谓低头族,是指那些只顾低头看手机而冷落面前的亲友的人,也指在地铁、公交车里那些个个都作“低头看屏幕”状的人群。想通过盯住屏幕的方式(如手机、平板电脑或笔记本电脑上网、玩游戏、看视频等),把零碎的时间填满。只低头关注手机或网络而忽视了其它环境信息。
祝春兰副教授表示,“低头”已成为青少年生活方式,在新媒体网络中的活跃时间长、活跃度高,大部分青少年跨入了“低头”行列,但青少年“低头”生活方式严重影响身心健康,青少年对“低头”认知不清晰并沉溺其中 ,调查显示,沉溺者1-3个月占19.3%、3-6个占月13.3%、1年以内占23.6%、1-2年占21.5%、3-4年占11.9%、5年以上占10.4%。
青少年“低头”生活方式严重影响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有三成左右青少年体形偏胖,其中5%体形很胖,有三成的社会青年根本不参加任何强度的体力活动。
青少年“低头”生活方式还严重影响情绪健康、人际态度、交往行为和人际关系,调研显示,一半以上的青少年会因为忘带手机而烦躁不安,37.3%的青少年因使用新媒体网络减少与亲友相处。
祝春兰副教授告诫全国的青少年们,“低头”已发展为一种“都市顽症”,是造成意外伤亡、疾病和失能的一个主要潜在原因,成为危害人类生存与健康的严重的社会问题。上海青年研究中心的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聚焦青少年群体中的“低头”现象,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对低头影响身心健康的认知不够清晰,只有近半者有改善“低头”引起不良后果的意愿并能付诸行动。报告建议:通过优化体质健康政策执行环境,实现体育资源的有机共享、形成体质健康多维发展格局等措施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同时通过全社会高度关注、学校引导、家庭熏陶、青少年自律等多元互动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
除了“低头一族”专题外,《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还包括了几大重要专题,如:就业质量专题、教育公平专题、青少年维权专题、都市青少年诚信观专题、公益行为专题等。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朱自强表示,报告具有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上海青年研究中心在完成报告的同时积极构筑全国性协作调研网络、努力打造青少年研究数据库,以青年为本,结合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视角、采取科学的研究方式分析青少年现象和问题,也是推动青年学学科建设的一种探索。
上海青年研究中心是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和上海师范大学共同建设,以服务于青少年健康全面发展、服务于共青团事业的持续发展、服务于党和政府青少年政策的科学决策为宗旨,是与国内外青少年研究机构保持密切合作的、以青少年发展与政策战略研究为导向的专业智库。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预计将连续出版,每年一期。
附《2014年中国都市青少年发展报告》部分调查数据:
社会公德 约七成反感有违社会公德行为调查中考察了青少年对社会公德中两个事例的态度。一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闯红灯行为,29.3%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不能接受,42.7%的人表示不太能接受。对于目前社会广为关注的“看到老人跌倒不去扶”的个案,有25.6%的人表示完全不能接受,42.7%的人表示不太能接受。
婚恋道德 兼有传统与开放态度总体上,青少年对婚前性行为持较为开放的态度,17.7%的人表示完全能接受,22.6%的人表示比较能接受,21.2%的人表示无所谓,表示不太能接受和完全不能接受的比例分别为22.8%和15.7%。
对于“男人以事业为重,女人以家庭为重”的传统观念,41.7%的人表示同意,58.3%的人表示不同意。
创业意愿 更注重个人兴趣且更务实都市青少年选择创业的意愿较高,36%的人打算创业且已做好了准备,33.2%的人想创业但还处于准备阶段,17.0%的人想创业但尚未准备。如今的青少年在选择创业领域时着重考量的因素分别为:自己感兴趣的领域(42.9%)、启动资金少且风险较小(24.2%)、与自身专业结合的领域(18.1%)、往今后热门的方向发展(13.2%)。此外,在选择创业地域时,60.2%的人选择“留在本市”,这说明他们在创业时更多地考虑了户籍、人脉资源、社会基础等因素。
受教育状况 对公平教育有较正确的理解被调查者中有77.9%的人认为“教育公平是人人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入学机会”。在教育领域,他们最关注的现象依次为:就业竞争中对非重点院校毕业生的歧视现象(46.7%)、择校问题(46.4%)、各地高校招生名额分配不均问题(43.1%)、地区间经济状况差距导致的教育质量差异(33.1%)。
心理状况 “低头族”影响身心健康和人际交往新媒体时代,沉迷手机、网络的人被称作“低头一族”。调查发现,在校青少年、在职青年、社会青少年中,分别有23.7%、27.6%和25.8%的人承认自己是“低头族”。其中,约有50.8%的人表示在聚会时也不忘浏览手机或iPad信息,有54.1%的人承认因长时间使用手机或iPad而对人际交往造成了负面影响。
就业状况 一线城市就业满意度更高以16至35岁的青年就业人群为调查对象,全国的平均个人年收入为4.61万元,其中,北京为6.95万元、广州为6.43万元、上海为6.31万元、天津为5.49万元、重庆为5万元,其余被调查城市青年的年收入均在5万元以下。 各城市在职青年对就业满意度的排名,从高到低依次是:天津、广州、北京、上海、重庆、西安、哈尔滨、郑州、沈阳、武汉。调查还发现,从个人的感受来看,“北上广”的工作强度和工作压力并非如人们所想象的那么难以承受,相反,在薪资水平、福利保障、职业培训等方面,“北上广”还是有较大优势的。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