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公元1世纪希腊人的世界有多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5-04-30浏览次数:2249


来源:澎湃新闻 2015年4月27日
标题:公元1世纪希腊人的世界有多大
记者:林夏

        地中海是连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重要交通枢纽,海上贸易繁盛,这里不仅是欧洲文明的摇篮,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古代世界物质、知识传播、交流的“中转站”,对古代世界诸多文明都曾产生重要影响。
4月24日,斯特拉博《地理学》新书发布会暨古代地中海世界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召开,长三角周边从事古代世界史研究的诸多学者聚集一堂,各抒己见。《地理学》一书由李铁匠翻译,上海三联书店近期出版。
       
        斯特拉博及其《地理学》:公元1世纪的世界地理图景

        斯特拉博(Strabo)是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地理学》(Geographica)是他的第二部著作,也是其存世的唯一著作。全书共17卷,从第3卷开始斯特拉博由罗马帝国的最西部依次向东,叙述了伊比利亚、凯尔特、不列颠、意大利、希腊、高加索、帕提亚、小亚细亚、印度、波斯、亚述、犹太、阿拉伯以及埃及等多地,书中内容极其丰富。

        作为当时代地理学的集大成者,斯特拉博在书中直接和间接引用了50位古典作家的资料,保存了许多已经失传的上古地理著作信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其视为一部资料汇编亦无不可。

        其次,斯特拉博在书中对其认知的世界各地留下了颇为全面的记载——气候、植被、河流、交通、工矿、工商业、特产、古迹、民族语言、风俗习惯等,这涵盖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各方面的珍贵资料。


        古希腊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斯特拉博生活在希腊化晚期和罗马帝国初期(公元前64年或63年-公元23年或24年)。他一生有两部著作,其中一部《历史》已不存在,另一部就是《地理学》。

        如此之广的地域,加之如此丰富的内容,斯特拉博的《地理学》可以说是古典时代的地理学巨著,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然而,这本书却始终没有中文译本。

        年过七旬的李铁匠教授196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后长期从事世界古代史以及中古史的教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西亚史、伊朗史。李教授是世界史的学界前辈,他曾翻译已故的美国历史学家A. T. 奥姆斯特徳的遗著《波斯帝国史》(上海三联书店,2010年)、埃尔顿·丹尼尔的《伊朗史》(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还翻译、编订了《古代伊朗史料选辑》(商务印书馆,1992年),在他看来,斯特拉博的《地理学》是研究西亚史、伊朗史的重要资料,这也是他决意翻译此书的一个主要原因。

        当下颇受关注的“一带一路”,《地理学》中一些关于东西方交通、贸易以及丝绸之路记载,也能对相关研究提供中国正史以外的资料。

        政治精英的读本:斯特拉博为什么要写《地理学》?

        斯特拉博为什么要写《地理学》,有何用意?李教授以为,这主要还是为罗马帝国服务。

        作为海洋文明的典型代表,希腊人有求知欲望、有冒险精神,海外贸易的客观需要也为地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坚实基础。早在斯特拉博之前,希腊人赫卡泰(Hecatee)周游列国,依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古代地理学资料,编撰了一部地理著作《旅行记》,还绘制了一幅地图,成为描述地理学的创始人。

        此后的毕达哥拉斯、希罗多德、亚里士多德等先后对希腊地理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以后,地中海世界的贸易、战争也使得人们对周边世界的地理知识有了越来越多的了解。斯特拉博身处新兴的罗马帝国时代,这部著作可以说是应了新兴帝国的政治需要,由此而生。

        当然,斯特拉博在求学过程中所学的知识、接触到的人都与地理学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和当时大多数希腊上层知识分子一样,希望以自己的知识为罗马帝国服务,他在书中不止一次提到,地理学的目的就是为统治者服务。“他公开声明,其著作就是为身居高位者、为那些学过某些系统的科学知识,生而自由或者从事哲学研究的人而写的。对于那些连基本常识都不知道的人来说,他们不需要(或现在还不需要)这样一本著作。”他对意大利的描述,也被人们称为当时斯特拉博献给罗马的一首颂歌,其篇名即为《意大利颂》。
如何评价斯特拉博?

        斯特拉博的《地理学》保留了许多珍贵资料,对今天的世界古代史研究仍具意义。李教授列举说,斯特拉博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位留下有关中国记载的古典作家——虽然他的记载引自公元前2世纪历史学家阿波罗多罗斯的著作,但原著已不存,赖于《地理学》原有记载才得以保存。

        另外,中国关于丝绸之路的记载,无论是陆路还是海路,都存在缺失,无法贯穿形成完整的东西方贸易路线,而斯特拉博的记载恰恰能够将这些被阻断的商路连接起来。就海上丝绸之路来说,斯特拉博指出罗马与东方的海上贸易,是继承了托勒密时期的航路,即从埃及亚历山大城起航,沿着尼罗河、阿拉伯湾,从米奥斯·霍尔木兹港前往印度的航路。利用中国文献记载,我们已经可以得出从广东到印度的航路,将此两段航路连接起来,就是我们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赛里斯(拉丁文:Sinae、Serica、Seres),意为丝国、丝国人,是古希腊和古罗马地理学家、历史学家对与丝绸相关的国家和民族的称呼,指中国西部地区。托勒密亚洲详图(十五世纪重绘):左边是恒河海湾(Gulf of the Ganges), 中间是中南半岛(Southeast Asian peninsula),右边是中国南海,中国(Sinae、Serica)在右边。

        再者,斯特拉博对于西域各地物产的记载,也对中西贸易交流的一些细节提供更为清楚的信息,比如中国曾输入的“火浣布”、玻璃等,这些物产究竟产自何方,从哪里传入,斯特拉博在《地理学》的一些记载就可以为相关研究提供信息。

        当然,斯特拉博的《地理学》带有鲜明的政治精英色彩,这或许也是其对于各地记载内容有不同侧重的原因。尽管,许多学者都肯定了斯特拉博《地理学》的重要意义,但其中也有不少值得学者思考的问题。

        这次研讨会上,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师欧阳晓莉专研两河流域。她阅读、比对了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本)与斯特拉博《地理学》对两河流域的描述后,即发现二者存在许多雷同之处。在她看来,斯特拉博是“抄袭”了希罗多德《历史》的很多内容,斯特拉博选择描述的对象以及相关细节的具体描述都与希罗多德的描写颇为一致,在对古巴比伦“空中花园”的描述上,斯特拉博的记载不过是比希罗多德记载的数据稍小一点而已。尽管斯特拉博也记载了希罗多德写《历史》以后的两河流域,比如帕提亚的首都。但总体而言,斯特拉博对于两河流域的认识基本局限于希罗多德时代的知识框架。


        巴比伦的空中花园,世界八大奇迹之一。

        作为一个集大成者,斯特拉博的《地理学》固然保留了许多古典时代的珍贵资料,体现了其“继往”的一面,那么,他是否具有“开来”的一面?在古代历史的叙述传统中,如何评价斯特拉博及其《地理学》,或许,这仍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斯特拉博《地理学》

链接地址:http://www.thepaper.cn/index.jsp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