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发布——来沪民工子女教育的喜与忧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0-16浏览次数:5674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4年10月15日 8版 微观察 整版报道
标题:《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发——来沪民工子女教育的喜与忧
记者:荀澄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国大地上催生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民工潮”,由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成了一个时代性的话题。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上海,最近十年来此务工人员“举家迁移”趋势明显,随迁子女教育问题日趋突出。日前,由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牵头,组织编撰发布了 《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试着从学术角度来分析这一特殊群体享受教育公平的机会,引导社会更好关注上海未来居民的整体素质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民工子女教育需关注

        据了解,2000年至2010年的10年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共增加551.2万人,增长159.1%;平均每年增加约55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9.9%。随着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剧增,流动人口在沪生育比例大幅提高,上海市流动儿童规模从2001年的28.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53.8万人,85%以上为民工子女;2012年公办学校接收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的人数超过40万,是2007年人数的一倍。

        “从上述数据可见,来沪务工随迁子女的猛增对上海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主编、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陆建非如是说。

        陆建非解释,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适龄儿童新一轮入学高峰来临以及外来人口大量导入等多重因素影响,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之间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异常凸显,教育资源配置极为紧缺,上海民工子女教育遇到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蓝皮书》把这些问题归为四类:首先是城市的容纳度问题,上海教育资源紧缺的状况在相当长时期内将成常态。其次是“纳民学校”(即农民工同住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师资问题。如何优化“纳民学校”的师资结构,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这是当前解决上海民工子女教育最为棘手的难题之一。第三是家校协同教育问题,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困难致使家校协同教育无法得以很好地实施,如何让民工子女家庭和学校、社会一起,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第四是办学成效评价问题,由集中的硬件投入转向持续的内涵提升,将成为下一阶段民工子女教育的重点,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评价学校办学成效,则是后续民工子女教育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市区两级协同解决难题

        上海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全方位关注,包括上海市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教育机构的专题调查研究、民间教育团体的专项研讨和社会各界的爱心支持等。

        针对这一阶段上海民工子女教育的特点,上海市教委联合市农委、市卫生局、市发改委、市人事局、市公安局等多个行政部门,共同制定和执行教育政策; 注重从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后等多个角度统筹解决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贯穿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过程的主线是实施‘两条腿走路’的办法”,陆建非分析道,一是把民工子女纳入公办学校,即通过增加公办学校招生计划、开设招收民工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设公办学校的民工子女班、随班就读等一系列措施把民工子女纳入公办学校; 二是规范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行为,将其纳入区县教育体系统筹管理。

        据《蓝皮书》介绍,为稳妥解决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闵行区教育局一方面鼓励已有公办或民办学校挖掘潜力,新建公办学校招收民工子女入学,另一方面采取“提”(提高质量)、“并”(与民办学校合并)、“转”(条件成熟的转为民办)、“停”(资质差的停办)和“收”(薄弱的由政府出资收购)等办法,逐步规范全区民工子女学校; 松江区采取二种模式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问题,一是以公办学校为主吸纳,二是采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奉贤区建立“A+X”模式的紧密型办学资源联盟(“A”指城区优质学校作为盟主校,“X”指对应某个乡镇的学校和纳民小学),全区16所纳民小学与公办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任何一所纳民小学均与5所公办学校捆绑,共同开展教研活动,共享教育资源;杨浦区自2009年开始,在17所试点学校开展民工子女“融入教育实践”的课题研究。

        近年来,这些学校的办学特色项目层出不穷。例如,奉贤区宏翔小学除了抓好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之外,积极施行分层教学制度,设立师德考核金,践行陶行知平民教育思想; 杨浦区东辽阳中学革新课程设置,建有文化课、民俗课程、国际课程、心理导航、职业生涯规划和体验种植园工作等特色课程; 宝山区山海小学为家长举办各类讲座或发放告家长书,利用小先生制让学生帮助家长如何成为文明的新上海人等等。

        沪籍家长接受度提高

        在陆建非看来,纵观整个发展历程,上海民工子女教育逐步经历了一个由排斥到接纳、由歧视到公平、由无序到规范的发展过程。短短数年,上海不仅成功解决了民工子女全面接受义务教育的难题,而且积极探索民工子女初中后在沪接受职业教育的新途径,取得明显成效。

        之前,为了解客观现实、提炼特色做法、寻求问题症结,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了一项上海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采用访谈、问卷和现场考察等方法,选取上海市徐汇、杨浦、宝山、青浦、松江、奉贤、浦东等7个区进行分类调研。访谈对象分别为各区分管民工子女教育的教育局领导、样本学校校长与教师若干,问卷对象包括各区2~3所学校的小学生家长和初中生家长。

        结果显示,沪籍学生家长对随迁子女在沪就读的接受程度比较高,有80.1%的沪籍家长表示“支持学校招收民工子女就读”,仅7.8%的沪籍家长表示“不赞成孩子与民工子女学生交往”。

        部分问题仍需引起关注

        虽然调查结果显示,上海的民工子女教育在短短数年内取得了巨大成效,但在一些方面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如如何让民工子女家庭和学校、社会一起,共同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如何在民工子女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沟通理解之桥,协同开展一致性教育,为孩子成长培育更有利的土壤?

        根据《蓝皮书》的调查,目前民工子女存在的普遍问题是:行为习惯较差、礼仪知识较缺乏、眼界不够开阔、阅读量较少、社会实践太少、家庭教育没保障等。民工子女家长也普遍存在着文化程度偏低,职业不稳定,经济条件差,对子女教育的关注度低,忙于生计而无暇顾及子女学习,教养方式不当等问题。

        “可以借鉴部分国际经验”陆建非表示,美国的教育券制度和特许学校制度、英国的“援助名额法案”、德国的全国性社会保障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日本的义务教育费用国库负担法案、印度的免费午餐等诸多有效措施为各国迁徙人口子女教育提供了法制、政策、财力等保障,这为深化我国民工子女教育改革和破解难题带来重要启示。

        观点

        坚守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心

        上海市陶行知研究协会会长、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 王荣华

        一个更精彩的时代正在拉开帷幕,虽然改革发展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各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唯有我们以对祖国、对人民、对教育改革与发展“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主动作为,化解矛盾,坚守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心,大胆地说,认真去探索、去实践,以我们的责任和勇气去拥抱这个时代!

        教育公平不是“搞平均主义”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陆建非

        教育公平不等于“搞平均主义”,教育均衡发展也不等于“同等速度发展”,在加快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发展中求公平与优质,使上海民工子女教育实现“相对优质均衡——新一轮不均衡——新一轮优质均衡”的动态螺旋式发展。促进随迁子女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社会各界不懈努力,攻坚克难。

        需要更多年轻教师投入

        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 屠棠

        如今的基础教育需要更多年轻人投身于此事业中,而当教师就应像陶行知讲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三尺讲台的一方天地里,真正培养一批把“毕生都投入了教育事业”的像陶行知、叶圣陶那样的大教育家。因为只有那些既志存高远,又求真务实;既总揽全局,又细处入手;既德正学高,又自强弘毅;既富有创见,又勤于实践;既善于借鉴,又勇于创造;既立足本土,又放眼全球的教育工作者,才有可能成为第一流的教育家,为更好解决民工子女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而努力。

链接地址: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10/15/content_29904.ht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