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追求——20年建“爱心学校”2000余所 服务18万人次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01-15浏览次数:2128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4年1月15日 8版 专题 整版报道
标题:上海师大“爱心学校”的追求——20年建“爱心学校”2000余所 服务18万人次
记者:荀澄敏








        日前,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志愿服务项目,从上海市300多个公益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膺2013年度上海市“青年影响社会”年度十大公益项目,这也是上海高校唯一入选的项目。

  从1994年创办之初为中小学生服务,到后来关注弱势群体。经过20年的发展,上海师大已累计开办“爱心学校”2000余所,参与的大学生达到6万余人,服务各类人群约18万人次。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始终服务在城市发展的第一线,不仅见证着上海的城市变迁,同时也成为上海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杆。

  改进高校德育模式聚焦城市精神

  上海师范大学“爱心学校”在创办之初,便制订了“三心”办校理念:献大学生一份爱心、给孩子和弱势群体一份关心、唤社会一份热心。

  “爱心学校”成立20年来,不断根据时代特征,丰富“爱心学校”志愿精神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当代的大学生有着新的特点: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元性明显增强,大学生群体的需求呈现出个性化、阶段性等多向态势。面对不同的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学校”坚持以通用的“志愿者精神”来作要求,提倡“奉献是一种快乐,也是一种成长”、“奉献爱是为了理解爱的真谛”的精神,创新以奉献精神、社会责任感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教育和以团队协作为主要内容的集体主义教育,鼓励更多的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回报社会。

  上海师大旅游学院的杨艳多次参加爱心学校的工作。几年义教的经历让她渐渐与孩子们产生了难舍难分的感情,毕业后她毅然应聘到儿童福利院从事孤残儿童工作。她说:“我要让我的爱伴随着孩子们,我要将爱进行到底。”

  “爱心学校”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一个缩影:从早期的服务劳模子女,到后来的服务下岗女工、再到举办迎世博双语爱心学校、世博主题馆爱心学校,到如今的为空巢老人、来沪务工子女、派遣制员工家属举办的“爱心学校”……“爱心学校”的发展,记录着上海的创新发展,传递着城市的友善互助。这些,即是“爱心学校”强大的生命源泉,也是“爱心学校”不断丰富的时代内涵。

  20年,“爱心学校”的目标载体没有变,内容却常抓常新。2005年,“爱心学校”将眼光投向西部,在西部办学;2006年突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在农村开办了47所“爱心学校”;2007的生长点是为2010世博服务,开办“大众出租双语爱心学校”;2008年在四川德阳开办“爱心学校”,积极开展以心理疏导为核心的团队素质训练……

  上海师大大学生通过在爱心学校的志愿服务,解读人生、读懂社会、感受民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梦想与自身的距离、了解社会对青年的要求和青年自我要求的距离;最重要的是,大学生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和真情的传递,真正知道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学习,他们的学习将为这个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

  这段服务社会、服务他人的经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并且把人生价值、个人理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逐步达到实现自身价值与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相统一。

  紧贴高校育人锻炼大学生综合能力

  “爱心学校”既是上海师大学生锻炼毅力、砥砺品格的训练场,也是培养明日教师、塑造高尚师德的重要基地。每年都有近3000名未来准教师第一次走上讲台,正如‘青苹果爱心学校’教员王如一所说:“通过 ‘爱心学校’ 的历炼,我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里,他们也把我当作一名真正的老师,这让我对未来的教师职业生涯充满了信心。”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基本载体。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坚持“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双向运作模式,以“自主管理、合理组队”为原则开展活动。上海师大将爱心学校办学的权力下放给有关的负责学生,从校长、教导主任到普通的教员,全部由在校大学生担任。“顾村爱心学校”教员姚丁奇说:“爱心学校给了我一个融入社会和提高自己社交能力的机会,它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沟通、执行、组织、管理等各方面的能力,令我受益匪浅。”联系办学场所、宣传招生、筹措经费、招募学员等,姚丁奇和他的伙伴们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组织、教学、协调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全方位的锻炼。

  琴棋书画、英语口语、电脑操作、上海方言、植物花卉、舞蹈武术……“爱心学校”丰富的教学内容也促使学生不断完善自我,只要学员有学习的需要和兴趣,“爱心学校”的教员们就会开设相应的课程。除了对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外,“爱心学校”还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如到部队过军营一日生活、到岗亭慰问交通警察、为敬老院老人做好事等。

  在对参加“爱心学校”的5000名志愿者学生进行的调研中,当被问到“为什么参加爱心学校”,90%的学生回答,“为了向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锻炼自我的能力”。“参加爱心学校后的感受”又是怎样的?60%的大学生感到“社会工作的艰辛,同时认为苦中有乐,并感到了团结的力量”,另有34%的学生表示“更加坚定了做人民教师的信念”。一位“爱心学校”校长说得好:“办‘爱心学校’ 看似儿时玩的过家家,其实不然。我们就像白手起家的经营者,面临着生源、经费、拓展等诸多问题,条件虽然艰苦,但凭着内心执着的爱心,我们获得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历。而且我们在实践中,社会的教育、同伴间的教育,都让我们终身受益。”

  20年来,“爱心学校”的莘莘学子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了书本以外的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历。

  探索社会化运作归纳内在运营规律

  “爱心学校”作为上海师范大学特有的志愿服务品牌,在上海乃至全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经过20年的发展,爱心学校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服务百姓、服务城市始终是它不变的使命与责任。因此,走向社会、服务社会也是它未来进一步发展的方向。

  目前,“爱心学校”已经吸纳了上海乃至全国其他高校的大学生、社会爱心人士的参与。为了更好地发挥品牌作用,上海师大将在下一阶段,推动学生进行孵化、注册,实现公益品牌社会化运作。此外,进一步和其他的社会公益组织、民间非盈利组织等进行共同运作,互补互助,推动“爱心学校”为更多的人群服务。如针对寒暑假及50多个双休日、不少双职工家庭学生无处可去的“尴尬假期”,上海师大“爱心学校”将集中在一些密集的居民居住地,通过与社区、街道中心合作的方式,填补“暑托班”的空白,缓解双职工家庭的后顾之忧。

  上海师大“爱心学校”正在酝酿扩大辐射面,探索“市场运作、政府承担、定项委托、合同管理、评估兑现”的模式。

  从启动到招募、从培训到开展,“爱心学校”已经实现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自主运动:对接办学地址、规划办学内容、招募教员学生、评估教学效果……每一所“爱心学校”,也是一个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极富有挑战性。“爱心学校”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服务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它对青年的号召力不断增强,对社会的影响力也不断加强。

  由于高校社会化、网络化的发展,大学对青年的教育路径已从传统的说教式、填鸭式转化到如今的引领式、服务式。在此过程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创新品牌深受青年喜爱,因此,“爱心学校”将继续坚持青年自己组织的管理模式,不断生产原生态的、鲜活的、有影响力的新型组织形态和社会力量,对社会发育产生积极影响。

链接地址: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4-01/15/content_21255.ht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