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3年12月4日 头版头条 4版 5版 整版报道
标题:上海再夺PISA测评全球第一——数学、阅读、科学三个领域高水平学生比例世界最高
记者:臧莺
12月3日下午6∶00,最新一期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测试结果公布,上海学生数学素养、阅读素养和科学素养三个领域夺得全球第一。三个领域的表现均达到5、6级的高水平学生的比例为19.6%,居所有国家和地区最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PISA项目组组长张民选,以及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员、PISA中国上海项目组秘书长陆璟介绍,继2009年获 PISA 测评“三冠王”后,上海学生在2012年的PISA 测试中,数学、阅读及科学素养三个领域再夺第一。
记者获悉,作为主要测评项目的数学素养,上海学生的平均成绩为613分,其中86.8%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成绩494分,比第二位的新加坡高出整整40分。张民选分析,上海在数学成绩分布上整体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且高端优势特别明显。上海高端(第95百分位数)学生成绩为765分,低端(第5百分位数)学生成绩为435分,分别比OECD 高端和低端平均成绩高120分和91分。其中,上海高水平学生(达到5、6级)的比例为55.4%,远远高于OECD平均水平的12.6%。阅读平均成绩为570分,科学平均成绩为580分,均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
针对PISA测评结果,张民选建议学校合理控制学生作业时间,减少额外作业,给学生更多个性发展的时空。对家长而言,则要正确认识上海基础教育的质量,不要增加学生额外的课业负担。
张民选说:“这一方面说明了上海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能力,其概括、推理、建模等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方法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反思,是否一定要达到55.4%这么高的比例。”他发现,欧洲国家普遍认为25%的学生达到高水平的数学能力就已经非常理想化了,那么上海如此之高的数据是否意味着牺牲了大部分学生其他方面潜能的开发?是否导致了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张民选分析道:“如果我们能够在保证一部分非常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具有高水平数学能力的同时,引导其他学生更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也许能够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能力。”
付出较大 成绩优异
张民选同时指出,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上海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课业负担的数据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横向对比中就说明了这一点。数据显示,上海学生的校内上课时间为平均每周28.2小时,在65个国家及地区中位于第九位; 上海学生的作业时间为平均每周13.8小时,高出 OECD 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为所有测评国家及地区中的第一位。“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并非作业时间越多学生的成绩就越好,在最佳作业时间内作业时间越长学生成绩越好,而超过了这个最佳作业时间后,学生成绩就很难再得到提高。这个最佳作业时间为每周11小时。”
本次 PISA 测评结果还显示,男女学生在数学成绩差异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女生的心理状态明显比男生更为焦虑,对于自身数学成绩的自信心也更加不足。对此,张民选强调,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指数。女生的数学成绩虽然并不比男生差,但她们对于数学能力的自我评价更低,这一方面与其对自己的要求更高相关,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没有充分研究女生学习数学的优势,也没有寻找到能够激发女生树立学习数学浓厚兴趣和自信的元素。张民选说:“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积极帮助女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同时寻求符合女生性格特质的有效教学方法,适当的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女生减轻焦虑。”
两次第一令世界瞩目
这并非上海第一次夺冠。早在2009年,上海152所学校的5115名学生就代表全市各类中学中约10万名15岁在校生参加了PISA测试,当时的学生参与率和覆盖率分别达到97.8%和98.6%。测试结果显示,在全球约47万名接受测试的15岁学生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分为556分,高出第二位的韩国学生17分,高出OECD平均成绩63分; 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则分别为600分和575分,高出第二位38分和21分。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测评,就领先其他64个参与国家及地区,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领域同时获得了世界第一的佳绩,引发了全球瞩目——“这让我们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美国《纽约时报》如此评价。
美国《时代周刊》等多家媒体则纷纷引用 OECD 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 《PISA2009国际报告》前言中的话,称“中国上海学生的表现令人震惊,他们在这次评估的每个领域中都以明显优势领先,这表明了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凭借中等经济资源也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在数学领域,上海有四分之一以上的15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对复杂问题的建模来构思、概括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他们在解决新问题时,能应用自己的理解和见识以及新的方法和策略,而OECD只有3%的学生达到这一水平。”











基建教育投入获回报
一贯被看作“死读书”的中国学生,居然在国际性素质能力测试中取得最佳成绩。不少国家拿上海学生作为“标准”,进行国际比较,并探寻上海教育成功背后的“密匙”。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与英、美、法等12个国家代表共同访沪寻找经验,在实地走访蔷薇小学后,他得出结论:好成绩与上海对教师的培训和教研大有关系,而与投入的经费多寡关联不大。“上海的教师每周有70%时间用在课堂和教学上,30%时间用于培训、发展教学技能。”他不由得感慨,“中国过去三十年在基础建设和教育领域的投资,终于要获得回报了。”更为重要的是,OECD特别重视研究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能否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达到同样的能力水平。而PISA 测试则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教育公平(Equality)——处于成绩分布顶端的学生与底端的学生之间成绩差别大不大; 学校教育资源指标与学生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是否相关; 学生成绩是否受家庭结构、移民背景、家庭所用语言、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等背景因素影响。与此相印证,张民选在发布会现场也表示,政府要以让所有人受到好的教育为己任,加强委托管理和新优质学校的建设,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缩小校际差异,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PISA问答】
什么是PISA?
PISA全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发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及伙伴国参与的国际比较研究,测评在即将完成义务教育时,学生(15岁)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全面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参加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2000年有43个,2003年为41个,2006年有58个,2009年有65个,每个国家或地区至少有150所学校、4500名学生参加测试。
PISA测评的内容有哪些?
PISA测评主要聚焦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的素养上,它通过纸笔测试等方式,主要测量的是青少年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的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他们的学习习惯、家庭等背景因素的影响。
素养指的是学生在主要学科领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提出、解决和解释问题时有效地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所以PISA不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学业成绩评价,这具体体现在:(1)关注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以抽样方法对教育系统进行整体评价,不针对学生个体和单个学校;(3)研究教育系统、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特征等方面对成绩的影响,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而不只是对成绩的统计分析。
PISA测评从2000年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每次从阅读、数学、科学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领域,另外两个作为次要领域。前三次PISA测评的主要领域分别是阅读(PISA2000)、数学(PISA2003)、科学(PISA2006)。PISA2009的主要 测 评 领 域 又 回 到 阅 读,PISA2012的主要测评领域则是数学。
PISA测评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
每个参加的学生要完成共计360分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试题纸笔测试。共有13种不同的试题本组合,每个学生随机分配13种试题本中的1种。所有的试题本合起来,总的测试时间为390分钟,2009年,用于阅读测评的时间为210分钟(占总时间的54%),数学为90分钟(占总时间的23%)、科学为90分钟(占总时间的23%)。有20个国家的学生还额外回答了用计算机呈现的问题,以此来评价他们阅读数字文本的能力。
PISA有要求学生自己构建答案的试题,也有单项选择题。题目通常以单元形式组织,每个单元包含一段文字或图表,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学生还要回答一份需时约30分钟的问卷,主要是关于他们个人的背景,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对阅读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参与度和动机。
校长要完成一份有关他们学校的问卷,包括学校的人口分布特征以及对学校学习环境质量的评价。
PISA 能够给学生们的未来带来什么?
PISA 不仅仅是学生在15岁这个年龄点上各种表现的一种即刻反映,它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前瞻指向。PIAAC(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世界成人能力评估项目)近期发布的一项成人技能调查显示,同等年龄条件下,学生在PISA阅读、数学、科学测试中的表现与其日后在读写和计算能力的熟练度有着紧密关联。调查还表明,这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在成年以后更有可能获得好的工作机会,通常是能力薄弱学生的两倍,他们获得高薪收入的机会也要高出三倍。
为何我们如此看重PISA?
“PISA测试不是奥林匹克比赛,也不是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而是为了解各国教育实践和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而设立的国际研究。PISA测试改变了我们对测试的传统认识,它告诉我们,考试的作用并非只有选拔人才的单一功能。”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PISA 项目组负责人张民选说,PISA测试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各国教育实践和调整教育政策、促进各国教育发展。PISA测试关注的不是学生个人成绩,而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成绩,由此发现一个教育系统的发展水平、优势特点和遇到的问题。“通过PISA,我们可以看到65个国家的测试数据,从而帮助各国在大数据基础上做教育决策。以前,人们总说美国教育怎么好,但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坏在哪里,又说不清楚。现在,我们可以通过PISA测试的结果制定和完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教育效果。”
PISA告诉我们还有什么不足?
参加PISA测试,上海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譬如学生优异表现背后的时间花费。在2009年报告中,上海学生总的校内外学习时间在65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2位。PISA测试也让上海教育界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一般来讲,学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往往集中在以篇章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章类型上,这被称为“连续文本”。上海学生对这方面的阅读比较擅长。但是,PISA测试创造了另一种文本类型,被称为“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而上海学生显然对这一文本的掌握和认识还不够。
PISA测试提醒上海,对学生来说,学会如何学习将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
链接地址: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12/04/content_19756.htm
标题:上海再夺PISA测评全球第一——数学、阅读、科学三个领域高水平学生比例世界最高
记者:臧莺
12月3日下午6∶00,最新一期PISA(“国际学生评价项目”)测试结果公布,上海学生数学素养、阅读素养和科学素养三个领域夺得全球第一。三个领域的表现均达到5、6级的高水平学生的比例为19.6%,居所有国家和地区最高。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PISA项目组组长张民选,以及上海市教科院研究员、PISA中国上海项目组秘书长陆璟介绍,继2009年获 PISA 测评“三冠王”后,上海学生在2012年的PISA 测试中,数学、阅读及科学素养三个领域再夺第一。
记者获悉,作为主要测评项目的数学素养,上海学生的平均成绩为613分,其中86.8%的学生达到或超过了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平均成绩494分,比第二位的新加坡高出整整40分。张民选分析,上海在数学成绩分布上整体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且高端优势特别明显。上海高端(第95百分位数)学生成绩为765分,低端(第5百分位数)学生成绩为435分,分别比OECD 高端和低端平均成绩高120分和91分。其中,上海高水平学生(达到5、6级)的比例为55.4%,远远高于OECD平均水平的12.6%。阅读平均成绩为570分,科学平均成绩为580分,均在65个国家(地区)中位居第一。
针对PISA测评结果,张民选建议学校合理控制学生作业时间,减少额外作业,给学生更多个性发展的时空。对家长而言,则要正确认识上海基础教育的质量,不要增加学生额外的课业负担。
张民选说:“这一方面说明了上海学生具有较高的数学能力,其概括、推理、建模等高层次的数学思维方法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得到了较好的培养,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反思,是否一定要达到55.4%这么高的比例。”他发现,欧洲国家普遍认为25%的学生达到高水平的数学能力就已经非常理想化了,那么上海如此之高的数据是否意味着牺牲了大部分学生其他方面潜能的开发?是否导致了学生产生了厌学的情绪?张民选分析道:“如果我们能够在保证一部分非常具有数学天赋的学生具有高水平数学能力的同时,引导其他学生更为多元化、个性化的发展,也许能够培养学生更加全面的能力。”
付出较大 成绩优异
张民选同时指出,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上海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付出了较大的代价。课业负担的数据与其他国家及地区的横向对比中就说明了这一点。数据显示,上海学生的校内上课时间为平均每周28.2小时,在65个国家及地区中位于第九位; 上海学生的作业时间为平均每周13.8小时,高出 OECD 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为所有测评国家及地区中的第一位。“我们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并非作业时间越多学生的成绩就越好,在最佳作业时间内作业时间越长学生成绩越好,而超过了这个最佳作业时间后,学生成绩就很难再得到提高。这个最佳作业时间为每周11小时。”
本次 PISA 测评结果还显示,男女学生在数学成绩差异度不是很大的情况下,女生的心理状态明显比男生更为焦虑,对于自身数学成绩的自信心也更加不足。对此,张民选强调,这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的过程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指数。女生的数学成绩虽然并不比男生差,但她们对于数学能力的自我评价更低,这一方面与其对自己的要求更高相关,另一方面也揭示出教师在平时的课堂中,没有充分研究女生学习数学的优势,也没有寻找到能够激发女生树立学习数学浓厚兴趣和自信的元素。张民选说:“从这一角度而言,教师有必要积极帮助女生建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同时寻求符合女生性格特质的有效教学方法,适当的分层教学可以帮助女生减轻焦虑。”
两次第一令世界瞩目
这并非上海第一次夺冠。早在2009年,上海152所学校的5115名学生就代表全市各类中学中约10万名15岁在校生参加了PISA测试,当时的学生参与率和覆盖率分别达到97.8%和98.6%。测试结果显示,在全球约47万名接受测试的15岁学生中,上海学生的阅读素养得分为556分,高出第二位的韩国学生17分,高出OECD平均成绩63分; 数学素养和科学素养则分别为600分和575分,高出第二位38分和21分。上海学生首次参加PISA测评,就领先其他64个参与国家及地区,在阅读、数学和科学三大领域同时获得了世界第一的佳绩,引发了全球瞩目——“这让我们又有了当年苏联抢先将人造卫星送入太空时美国人的震撼感。”美国《纽约时报》如此评价。
美国《时代周刊》等多家媒体则纷纷引用 OECD 秘书长安赫尔·古里亚在 《PISA2009国际报告》前言中的话,称“中国上海学生的表现令人震惊,他们在这次评估的每个领域中都以明显优势领先,这表明了在多元社会背景中,凭借中等经济资源也可以取得令人瞩目的教育成就。在数学领域,上海有四分之一以上的15岁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和对复杂问题的建模来构思、概括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他们在解决新问题时,能应用自己的理解和见识以及新的方法和策略,而OECD只有3%的学生达到这一水平。”











基建教育投入获回报
一贯被看作“死读书”的中国学生,居然在国际性素质能力测试中取得最佳成绩。不少国家拿上海学生作为“标准”,进行国际比较,并探寻上海教育成功背后的“密匙”。美国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与英、美、法等12个国家代表共同访沪寻找经验,在实地走访蔷薇小学后,他得出结论:好成绩与上海对教师的培训和教研大有关系,而与投入的经费多寡关联不大。“上海的教师每周有70%时间用在课堂和教学上,30%时间用于培训、发展教学技能。”他不由得感慨,“中国过去三十年在基础建设和教育领域的投资,终于要获得回报了。”更为重要的是,OECD特别重视研究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能否获得同样的学习机会,达到同样的能力水平。而PISA 测试则从三个方面来评价教育公平(Equality)——处于成绩分布顶端的学生与底端的学生之间成绩差别大不大; 学校教育资源指标与学生经济社会文化地位是否相关; 学生成绩是否受家庭结构、移民背景、家庭所用语言、学校所处地理位置等背景因素影响。与此相印证,张民选在发布会现场也表示,政府要以让所有人受到好的教育为己任,加强委托管理和新优质学校的建设,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缩小校际差异,是政府的职责所在。
【PISA问答】
什么是PISA?
PISA全称“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是由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OECD)发起、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及伙伴国参与的国际比较研究,测评在即将完成义务教育时,学生(15岁)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全面参与社会所需要的终身学习能力,是目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学生学习评价项目之一。参加PISA测试的国家和地区,2000年有43个,2003年为41个,2006年有58个,2009年有65个,每个国家或地区至少有150所学校、4500名学生参加测试。
PISA测评的内容有哪些?
PISA测评主要聚焦在阅读、数学和科学等关键领域的素养上,它通过纸笔测试等方式,主要测量的是青少年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所必需的基本的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以及他们的学习习惯、家庭等背景因素的影响。
素养指的是学生在主要学科领域应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在不同情境中提出、解决和解释问题时有效地分析、推理和交流的能力。所以PISA不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学业成绩评价,这具体体现在:(1)关注学生应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考核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2)以抽样方法对教育系统进行整体评价,不针对学生个体和单个学校;(3)研究教育系统、学校、家庭、学生个人特征等方面对成绩的影响,为教育决策提供依据,而不只是对成绩的统计分析。
PISA测评从2000年开始,每3年进行一次,每次从阅读、数学、科学中选择一个作为主要领域,另外两个作为次要领域。前三次PISA测评的主要领域分别是阅读(PISA2000)、数学(PISA2003)、科学(PISA2006)。PISA2009的主要 测 评 领 域 又 回 到 阅 读,PISA2012的主要测评领域则是数学。
PISA测评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
每个参加的学生要完成共计360分钟的阅读、数学和科学试题纸笔测试。共有13种不同的试题本组合,每个学生随机分配13种试题本中的1种。所有的试题本合起来,总的测试时间为390分钟,2009年,用于阅读测评的时间为210分钟(占总时间的54%),数学为90分钟(占总时间的23%)、科学为90分钟(占总时间的23%)。有20个国家的学生还额外回答了用计算机呈现的问题,以此来评价他们阅读数字文本的能力。
PISA有要求学生自己构建答案的试题,也有单项选择题。题目通常以单元形式组织,每个单元包含一段文字或图表,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学生还要回答一份需时约30分钟的问卷,主要是关于他们个人的背景,他们的学习习惯和对阅读的态度,以及他们的参与度和动机。
校长要完成一份有关他们学校的问卷,包括学校的人口分布特征以及对学校学习环境质量的评价。
PISA 能够给学生们的未来带来什么?
PISA 不仅仅是学生在15岁这个年龄点上各种表现的一种即刻反映,它更是对学生未来发展的一种前瞻指向。PIAAC(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世界成人能力评估项目)近期发布的一项成人技能调查显示,同等年龄条件下,学生在PISA阅读、数学、科学测试中的表现与其日后在读写和计算能力的熟练度有着紧密关联。调查还表明,这些能力突出的学生在成年以后更有可能获得好的工作机会,通常是能力薄弱学生的两倍,他们获得高薪收入的机会也要高出三倍。
为何我们如此看重PISA?
“PISA测试不是奥林匹克比赛,也不是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而是为了解各国教育实践和促进教育决策科学化而设立的国际研究。PISA测试改变了我们对测试的传统认识,它告诉我们,考试的作用并非只有选拔人才的单一功能。”上海师范大学校长、上海PISA 项目组负责人张民选说,PISA测试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各国教育实践和调整教育政策、促进各国教育发展。PISA测试关注的不是学生个人成绩,而是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成绩,由此发现一个教育系统的发展水平、优势特点和遇到的问题。“通过PISA,我们可以看到65个国家的测试数据,从而帮助各国在大数据基础上做教育决策。以前,人们总说美国教育怎么好,但到底好在什么地方,坏在哪里,又说不清楚。现在,我们可以通过PISA测试的结果制定和完善教育方针、教育政策和教育效果。”
PISA告诉我们还有什么不足?
参加PISA测试,上海更清醒地认识到自身不足,加以改进。譬如学生优异表现背后的时间花费。在2009年报告中,上海学生总的校内外学习时间在65个国家、地区中排名第12位。PISA测试也让上海教育界思考,如何引导学生真正学会学习。一般来讲,学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评估,往往集中在以篇章句子和段落构成的文章类型上,这被称为“连续文本”。上海学生对这方面的阅读比较擅长。但是,PISA测试创造了另一种文本类型,被称为“非连续文本”的阅读材料,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数据、表格、清单和凭证单、使用说明书、地图等进行说明、解释和讨论。而上海学生显然对这一文本的掌握和认识还不够。
PISA测试提醒上海,对学生来说,学会如何学习将比学会知识更为重要。
链接地址:
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12/04/content_19756.htm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