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晚报:上海“第一皮影戏班”后继乏人、观众渐逝——“我的传人比我年纪还大,67岁了”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10-31浏览次数:1852


来源:新闻晚报 2013年9月12日 A1叠 08/09版 新闻深度
 标题:上海“第一皮影戏班”后继乏人、观众渐逝——“我的传人比我年纪还大,67岁了”
记者:程贤淑
转载:新浪网


         在徐汇康健街道,长期活跃着一支上海唯一能唱大戏的皮影戏班,这就是徐汇“桂林”皮影戏,班主是上海皮影戏第一代创始人毛耕渔的第四代弟子徐顺林。然而,戏班目前正面临后继乏人、观众逐渐消逝的困境。

        昨天,桂林皮影戏第五代传人沈明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颇为自嘲地说:“你可以叫我们末代传人,我的传人都已经67岁了,观众从8年前的100多人减少到现在的40多人,再过一两年,可能就彻底湮灭了。 ”

        戏班成员年龄很大

        桂林皮影戏一直致力于内容创新,《常回家看看》、《麦兜的快乐暑期生活》等新时代皮影戏,也在表演中。《麦兜的快乐暑期生活》去年几乎轰动整个徐汇。 “上师大美术系学生将动漫中麦兜、麦兜妈、麦麦的形象画到皮影道具上,从学校找来2个女孩3个男孩配音,表现了暑期孩子和母亲,从补习转到公益活动的快乐。 ”

        这些新时代皮影戏受到了高度评价,今年4月中宣部召开有关民间草根艺术如何为当前和谐社会服务的相关会议,桂林皮影戏和金山农民画作为上海代表进行了相关交流和汇报。然而这样的“辉煌”丝毫不能掩饰桂林皮影戏目前的尴尬处境。 “戏班成员12人,一人已经83岁。戏班最年轻的一个传人,也已54岁。平均年龄66岁。 “其实戏班里已有两人是补进来的,去年戏班两名老人去世了。 ”现在戏班班主徐顺林身体欠佳,12人戏班中有两个徒弟,一个是主笛的弟子,一个是第五代传人沈明泉的弟子。 “弟子的年龄也都很大了,我的传人比我年龄还大2岁,67岁了。 ”65岁的沈明泉有点黯然,“表演全都是义务,没有收入,也没有了发展土壤,只凭业余爱好,吸引不了人。

        未来茫然渴望传人

        “找个传人不容易,要喜爱皮影戏,愿意深入研究,愿意学做道具、学唱念等,对五言词和七言诗都要懂,但现在愿意看的年轻人都很少了。 ”沈明泉说,8年前自己也是姑父徐顺林左盼右顾才相中的。 “一开始也没说让我学皮影戏,而是让我学拉二胡、学吹笛子,为他们伴奏。 ”大概一年左右后,徐顺林才正式表示想让他做传人。如今的沈明泉,自己会制作、绘画皮影,家中有整整两大箱自己制作的皮影道具,还会编剧、导演、表演,会乐器表演。

        沈明泉本身会唱沪剧、爱好广泛,学这些艺术,入手都很快。 “学皮影戏要钻研,要在三尺台上,表现出千军万马的打斗场面,不动脑筋、不爱好是不可能的。而现在,要找我这样的,几乎没有了。 ”皮影戏的观众在逐年萎缩。受现代网络、电视等影响,年轻人真正爱好皮影的几乎没有。 “来也是看个2-3分钟就走了。去学校表演,孩子们也最多是拿着比划比划,没人愿意真正深入地学习。 ”

        争取吸引外籍孩子

        8年前桂林皮影戏班的观众大概有100多人,可以将一个教室坐满,如今只有40多人了。“观众都是老人,一年年走不动,躺在家了,人数就少了。 ”沈明泉说,戏班在盛夏一般不演出,“天热,老人身体吃不消。 ”戏班现在每周日和节假日定期免费演出,但往后就不好说了。 “可能明年就是30个观众了,后年就20个,以后也就没人看了,桂林皮影戏也许就消逝了。 ”沈明泉对未来一片茫然。

        虽然街道有一个皮影戏3年传承计划,今年还成立了街道皮影传承创意工作室,召集了20多个学校的老师开过会,将有计划地让皮影戏入驻各个校园,但沈明泉并不认为,自己能从中找到传人。“过几天,我会到桂林西街的世界外国语中学去讲课,演示皮影戏,争取吸引些外籍孩子,成立兴趣班。 ”

        人们也许会喜爱,会了解一些皮毛,但真正传承是两码事。 “皮影艺术先后已落户杜鹃园、上师大第一附属小学,都开设了皮影艺术兴趣班。上师大美术系学生也主动前来学习了我们的皮影艺术。与以往相比,好了一些;但既要美术功底、音乐功底,还要一定的中华传统文化爱好修养,目前没人愿意也没人适合当传人。 ”

链接地址:http://newspaper.jfdaily.com/xwwb/html/2013-09/12/content_1092138.ht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