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教育时报:上海师范大学发布《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调查显示:“90后”外来随迁子女的城市化程度非常高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3-06-26浏览次数:2125


来源:东方教育时报 2013年6月26日 4版 深度 整版报导
标题:上海师范大学发布《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调查显示:“90后”外来随迁子女的城市化程度非常高
记者:荀澄敏

        80.1%的沪籍家长表示“支持学校招收民工子女就读”但随迁子女及家庭明显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国大地上催生了农民进城务工的“民工潮”,由此,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也就成了一个时代性的话题。日前,第六届全国民工子女教育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会上发布了由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主任陆建非策划和组织人员编撰的《上海民工子女教育蓝皮书》。

        近十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剧增,从2000年的346万猛增至2010年的898万,年均增长约55万。去年,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牵头组织了一项上海民工子女教育现状调查研究,调查采用访谈、问卷和现场考察等方法,选取上海市徐汇、杨浦、宝山、青浦、松江、奉贤、浦东等七个区进行分类调研。访谈对象分别为各区分管民工子女教育的教育局领导、样本学校校长与教师若干,问卷对象包括各区2~3所学校的小学生家长和初中生家长。发放家长问卷中,非沪籍的有6792份,沪籍的有1045份;回收问卷中,非沪籍的占5967份,沪籍的占837份。有效问卷为非沪籍学生家长5726份,沪籍学生家长751份。

  调查显示,沪籍家长对民工子女来沪就读接纳度较高,有80.1%的沪籍家长表示“支持学校招收民工子女就读”,仅7.8%的沪籍家长表示“不赞成孩子与民工子女学生交往”。不过,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适龄儿童新一轮入学高峰来临以及外来人口大量导入等多重因素影响,户籍人口和外来人口之间新的城乡二元结构异常凸显,教育资源配置极为紧缺,上海民工子女教育遇到了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主要表现为城市的容纳度问题、纳民学校师资问题、家校协同教育问题和办学成效评价问题等。

        “都市农二代”城市化程度高但依然弱势

        随着民工子女在上海受教育人数的不断上升,教育资源的配置紧张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据了解,2007年底,上海民工子女在沪接受义务教育的人数为21万,到2012年,在沪民工子女就读小学的上升为39.1万,就读初中的多达14.7万,合计达53.8万。随着新一轮生育高峰的到来,上海常住人口出生率迅猛增高。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15年,上海常住居民和外来人口相加,其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将达57.4万人,小学阶段适龄儿童将达93.4万人左右,初中阶段适龄少年将达61.2万多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民工子女群体,目前,上海各区对民工子女不仅全部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而且以公办学校吸纳生源为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唐晓杰认为,从发展趋势来看,当前和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上海人口总量仍将继续增长,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运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将经受更大考验。因此,一方面要调控人口数量的增长,另一方面要界定公共服务覆盖的范围,优化人口的结构,并提出向符合条件的民工子女提供梯度教育服务的就学政策设计思路:学前教育阶段有选择地提供教育服务,义务教育阶段实现义务教育全覆盖,高中教育阶段可根据基于居住证的积分提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服务,最终实现科学合理布局、配置教育资源。事实上,“90后”民工子女的城市化程度非常高,他们从小学开始便在上海就读,有些甚至出生在上海,他们对上海这座城市的熟悉程度远比老家深。也正因如此,对于沪籍孩子与民工子女学生交往的态度,沪籍家长中有41.7%表示“赞成”,50.5%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仅7.8%的家长表示“不赞成”。80.1%沪籍家长对学校招收民工子女就读表示支持。相比较而言,上海中心城区如徐汇区和杨浦区的沪籍家长,大部分则表示不愿意学校招收农民工子女,担心自己的孩子受其诸多不良习惯的影响。

  不可否认的是,民工子女及其家庭明显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在非沪籍学生家庭中,97.4%的家庭持有C类居住证,说明非沪籍学生中绝大多数为外来务工人员的随迁子女。在这些民工子女家庭中,基本以2个或2个以上的孩子为主(2个孩子的家庭占55.8%,3个或以上孩子的家庭占16.3%),父母文化程度以初中及以下为主(68.1%),家长主要从事制造业、加工业、批发零售业、仓储快递业、服务业、建筑业等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家庭月收入在1000~3000元、3000~5000元、5000元以上的各占三分之一左右;家长辅导孩子作业或让其参加课外辅导班的机会很少,超半数的民工子女在普通民办中小学上学,约有20.0%的民工子女初中毕业后有意愿“就读于上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有约67.0%的民工子女表示“今后将回家乡继续读书”。

  行为习惯较差、礼仪知识较缺乏、眼界不够开阔、阅读量较少、社会实践太少……这似乎成了很多民工子女的共性,正因为如此,教师们也抱怨这些孩子很难教。很多以招收农民工子女为主的学校校长表示,民工子女最大的教育难题是家庭教育的缺失。不过,民工子女家长也有各自的难处。“平常我们忙于生计,根本无法顾及孩子的教育。”家长张先生说:“我们自己的文化水平就不高,对家庭教育又不是很了解。当我们想管孩子的时候,方式方法又不对。”

  不论是民工子女学校还是主要招收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在师生比、教师性别比例、教师户籍来源、教师学历水平等方面普遍存在结构性问题。就师生比来看,除市区一两所学校之外,其余学校的师生比均介于1︰15~1︰24之间。可见,教师人员编制紧缺,由此导致教师负荷过重、教学压力过大。目前,从事民工子女教育的师资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招收适量民工子女的老公办学校的师资,另一类是由转民而来的纳民学校的师资。由于教育体制的不同,老公办学校的师资纳入公办体制下统一管理,沪籍教师比例较高、教师结构比较合理、教师相对较稳定、待遇和编制享受公办标准;然而,纳民学校的师资状况令人堪忧,教师学历水平普遍较低,大部分为中专或大专水平,且年龄结构也不够合理,已退休或临近退休的老教师和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两者的比例偏高。

        让“都市农二代”真正融入城市文化

        “都市农二代”出生在上海,就读于上海的公办学校,这是否意味着他们真正融入了城市文化?其实,很多民工子女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很模糊,老家的孩子觉得他们是城里人,但城市的孩子又觉得和他们的差异很大。面对这样的尴尬,如何开展“都市农二代”的融合教育?如何帮助他们做好心理疏导?

  自2009年开始,杨浦区教育局便在17所试点学校开展农民工子女的“融入教育实践”课题研究,其中小学12所、初中4所、中职1所。课题分为“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指导”和“初中生的心理融入和生涯规划”两个子课题,并开发了“牛牛上学记”等课程资源,以此帮助民工子女实现文化认同、心理疏导、学业生涯规划和导航等。东辽阳中学除了在学生入学时进行混合编班和师资力量均衡配置之外,还设有文化课,腰鼓、麦秆画、风筝、空竹、剪纸等民俗课程,将棋、拉丁舞等国际课程以及心理导航、职业生涯规划、体验木工和种植园工作等。该校还建有城市文化体验室,涉及语言、上海荣耀、上海历史、民俗民风等方面,这为民工子女今后拥有更好的城市文化认同和职业生涯起辅助作用。

  “民工子女生在上海、长在上海,他们的未来发展依然在上海。”奉贤区宏翔小学校长白泉有表示,融合教育就是让这些孩子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和发展。作为奉贤区招收民工子女规模最大的一所纳民学校,宏翔小学校长白泉有考虑到在校民工子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日常抓好学生行为习惯教育之外,积极施行分层教学制度,以更好地顾及不同类学生的学习需要,切实以陶行知思想的“四教”,即教孩子做人、教孩子做事、教孩子学会学习、教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来规范教师言行。

  “融合教育”不仅针对农民工子女,也是对农民工子女家长的教育。宝山区山海小学通过举办讲座或发放告家长书的形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水平和普及科学育儿方式。此外,该校还形成了以小带大的“小先生制”,通过学生帮助或教育家长如何成为文明的新上海人。杨东小学则成立了家长学校,构建了家委会机制,“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教育培训,让家长和家长之间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并鼓励更多的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和学校一起共同为教育好孩子而努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松江区还采用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和私人举办两种方式。奉贤区则建立了区域紧密型办学资源联盟,以南桥城区学校为龙头的8个“A+X”模式的紧密型办学资源联盟,形成了全区12个办学资源联盟体。

  如何让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与文化,已经成了刻不容缓的问题。杭州市天成教育集团王迪表示,要基于公民意识教育培养民工子女社会归属感,以此来帮助外来务工随迁子女这些“蒲公英”融入城市家园:让其参与校园生活,培养对小环境的认同;让其体验城市人文,培养对大环境的认同; 让其爱家乡之民俗共享,做传播文化的小使者,尽量让公民权利意识教育成为培养安全感的舞台。

        “都市农二代”不仅是教育的问题

        数据显示,来沪务工人员“举家迁移”趋势明显,在沪生育比例大幅提高,2011年15~49岁流动育龄妇女生育子女中有58.8%在沪出生,其随迁子女数量也从2001年的28.6万人增至2012年的53.8万。

  不可否认,大量民工子女流入和频繁流动,打乱了城市既有的教育资源配置计划和学校教育教学秩序,人口大量导入区的学校资源严重紧缺,教师资源明显不足,教育设施资源相对匮乏。“农民工”和“都市农二代”这一特殊社会群体的存在,不仅是教育问题,而已经成为社会问题。他们能否在观念、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真正融入现代都市,实现“移民二代”的完美蜕变,或许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上海市奉贤区教育局局长陆建国指出,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问题,这已经成为涉及人口管理的综合性社会问题。民工子女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管理脱节,使流入地面临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成为矛盾频发区。此外,为了满足民工子女的教育需求,大量新建学校面临内涵发展的问题,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因此,陆建国建议进一步完善民工子女教育制度和法规、尽快建立和推行全国统一的电子学籍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力推进民办学校发展、提高民工子女教育质量。

  其实,整个社会对于民工子女的关怀与日俱增。无论是政府组织,还是公益组织,乃至大学生群体,都纷纷开展了针对民工子女的公益活动。上海市高校利用暑假开展“牵手爱心行”行动,来自全市各高校的大学生志愿者先后与松江、普陀、浦东、金山和奉贤等地区的162所民工子女小学开展结对活动。上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大学生定期去学校附近的民工子女学校开办爱心学校,开展送爱心活动,帮助这些学校加强课外活动和体育、艺术教育。上海海洋大学志愿者为临港新城民工子女推出学业辅导、读一本有意义的书籍、诗歌竞赛等活动。

  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对民工子女进行关怀,这无疑是想让他们更好地融合城市、走进社会。中陶会民工子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冷锁金,对城市化背景下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后教育状况进行了研究。调查研究表明,

        不妨多给点时间、多给点机会

  读书改变命运,这曾经是无数农村娃期许的人生道路。如今,在城市里生活的“农二代”心底里,也同样有一个求学改变命运的梦想。只不过,当梦想之花在他们内心慢慢开放的时候,他们的头顶上似乎也有一块看不见的天花板。“都市农二代”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同样也陷入了某种尴尬。

  融合,不是谁改变谁,谁认同谁,而是在长时间的相处融合过程中,彼此找到一种和谐的相处模式。不过,面对如今的“都市农二代”,很多本地家长和孩子还没来得及接触这些随迁子女,便直观产生了他们行为规范差等固有印象,虽然这些孩子身上的确存在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本地孩子在成长发展过程中,可能也会遇到相同的情况。改变固有印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许需要更长时间的接触和交流。如今,越来越多的“都市农二代”进入了公办学校学习,教师们也开始抱怨这些孩子不好教。其实,早在前几年,当本地生源人数骤降之时,正是因为随迁子女的入学,才让一个个学校变得有“人气”起来。一位拥有20多年教龄的教师这样告诉我,“其实,我们应该感谢这些孩子。早在前几年,当本地孩子生源锐减的时候,如果没有随迁子女,也许我们的饭碗都没有了。如今,当适龄入学人口急剧增加时,我们同样也不能忘了这些孩子。”

  当世界变得越来越像一个地球村的时候,融合便成了一种必然的趋势。融合,不是谁改变谁,而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化;融合,不是嚷嚷着让别人来接近你,而是主动地与不同人交朋友;融合,不是一句高喊的口号,而是发自内心觉得交流能够打开另一个世界的一扇窗。为了融合,再多给点时间、多给点机会吧。

链接地址:http://bk.shedunews.com/dfjysb/html/2013-06/26/content_14186.htm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