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到:全球化新变局下,专家对“一带一路”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11-13浏览次数:62

来源:周到 2020年11月13日

标题:全球化新变局下,专家对“一带一路”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记者:朱晓芳


“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已走过了七个春秋,已毫无辩驳地成为全球治理、国际经贸投资、国际组织与中国发展领域最热门的议题。

近日,以“全球化新变局下的‘一带一路’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

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一带一路泛区域发展与合作专委会、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等主办,来自长三角周边的约50位专家、学者、老师、研究生等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主旨发言环节,有来自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的八位专家先后发言,紧密围绕“一带一路”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展开学术研讨。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幼文教授的主旨报告详细阐释了“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

他认为,首先,当前的世界波诡云谲,全球化面临新变局。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对现有全球化的替代,而是有益互补。 “一带一路”倡议是引导经济朝着更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其次,他提到“一带一路”建设持续稳健推进的关键是要共建,包括与东道国的共建,应以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力为要;也包括与发达国家的共建,要缓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与国际组织的共建,要让世界认识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唱而是世界大合唱;还包括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要解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最后,他进一步强调“一带一路”建设要与区域高质量发展相结合。要更加注重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的结合,注重多种形式的分工合作而非单一的垂直一体化;注重效率而非规模;注重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短期利益;注重国内国际经济的双循环,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赵红军教授的发言围绕着“中欧班列开通、道路设施通达性与城市出口贸易”展开。

他认为,自2011年以来,中欧班列在国内48个城市逐步开通,已成为影响沿线29个省城市、国外14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平台。

在此背景下,他们从中欧班列开通、道路设施通达性改善进而推动城市出口贸易的角度,对中欧班列开通进而改善出口贸易规模的理论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

基于2008-2018年我国281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欧班列的开通对沿线枢纽城市以及周边非枢纽城市的出口贸易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大多集中在枢纽城市周边400-500公里范围内。

建议沿线城市和省份应充分发挥和强化中欧班列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城市融入到中欧班列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使之形成“一带一路”的钢铁驼队,不断提升我国出口贸易的广度和深度,打造中国城市出口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孙泽生教授演讲围绕“域外竞争、政治关系与中国对‘一带一路’贸易”展开。

他认为,结果表明,中国和沿线国之间的高层互访和建交持续期均有助于促进双边贸易。

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副处长、上海国际金融与经济研究院副院长罗长远教授,继去年提出“走出去”是否对企业的融资约束产生影响的问题后,今年进一步分享了对中国“走出去”如何影响公司治理问题的思考。

他将“一带一路”作为准自然实验,采用中国上市公司的数据,运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法将“一带一路”的研究拓展到微观层面。

他的研究表明,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能够显著地提升了公司的治理水平。并且这一影响随着行业、省份、公司规模、资本密集度、出口与否、民营与否等方面而存在着显著的异质性。

他的建议是,中国公司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能有效地改善企业的治理水平。

河南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郭益蓓博士基于近代中国铁路与区域间贸易的分享中探讨了近代铁路对区域间价格整合、贸易活动的重要作用。他们的研究充分肯定了铁路的引入及建设在改变近代中国交通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链接地址:http://static.zhoudaosh.com/065A4A107FE6874BBB26C7C8181EB14E8C246EDABDB92BB2AFB77E562FC41EEE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