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匣子:全球化新变局下的“一带一路”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11-12浏览次数:67

来源:话匣子 2020年11月12日

标题:全球化新变局下的“一带一路”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举行

记者:刘康霞


昨天,以“全球化新变局下的‘一带一路’与区域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五届“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行。本次会议由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一带一路泛区域发展与合作专委会、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区域经济学重点学科以及上海师范大学一带一路+中国发展跨学科教研平台联合主办。


来自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复旦大学、上海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与上海师范大学的专家先后发言,紧密围绕“一带一路”与区域高质量发展展开学术研讨。


上海市世界经济学会会长张幼文教授的主旨报告详细阐释了“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他认为,首先,当前的世界波诡云谲,全球化面临新变局。但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对现有全球化的替代,而是有益互补。以美国为引领的全球化多以组织为平台,而“一带一路”倡议则以项目为平台,是谋求与“一带一路”国家共同发展,是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其次,他提到“一带一路”建设持续稳健推进的关键是要共建,包括与东道国的共建,应以提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能力为要;也包括与发达国家的共建,要缓和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还包括与国际组织的共建,要让世界认识到“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唱而是世界大合唱;还包括与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要解决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的资金短缺问题。


上海大学经济学院何树全教授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劳动要素收入份额”的主题发言中指出,运用欧盟发布的投入产出表,对一国的制造业增加值收入进行了核算,并考察了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过程中劳动要素的收入份额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发现,生产碎片化的加剧,带动了制造业整体劳动要素GVC收入份额的下降。从国别差异来看,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劳动要素收入份额相对较低而且出现更大幅度变动。从与资本要素的对比来看,整体制造业层面,资本要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比重低于劳动要素的比重,但资本要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收入份额却呈现上升趋势。他认为,全球化进程中如何带动劳动要素收入份额的增长应该是全球化中的重要议题。


上海师范大学商学院副院长赵红军教授的发言围绕着“中欧班列开通、道路设施通达性与城市出口贸易”展开。他认为,自2011年以来,中欧班列在国内48个城市逐步开通,已成为影响沿线29个省城市、国外14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平台。在此背景下,他们从中欧班列开通、道路设施通达性改善进而推动城市出口贸易的角度,对中欧班列开通进而改善出口贸易规模的理论机制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基于2008-2018年我国281个地级市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中欧班列的开通对沿线枢纽城市以及周边非枢纽城市的出口贸易都产生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这种影响大多集中在枢纽城市周边400-500公里范围内。专家建议沿线城市和省份应充分发挥和强化中欧班列的带动作用,让更多的城市融入到中欧班列的建设与发展当中,使之形成“一带一路”的钢铁驼队,不断提升我国出口贸易的广度和深度,打造中国城市出口贸易发展新的增长点。


链接地址:http://www.news1296.com/smg/cms/app/5.5.0/share.html?loader=%7B%7D&viewport=%7B%22tag%22:%22h-viewer%22,%22data%22:%7B%7D%7D&view=%7B%22tag%22:%22c-share-content-view%22,%22history%22:true,%22in%22:%7B%22key%22:%22a9144222-9274-4bc0-a235-1739d58bbddb%22%7D%7D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