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下午,为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师德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师风建设,我校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举办了“习近平新时代师德建设思想学术研讨会”。来自哲学与法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育学院、跨学科研究中心、知识与价值研究所等单位专家教授和青年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本次研讨会由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主任王正平教授主持。
会上,王正平教授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如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发表了倡导当“四有教师”、做学生的“四个引路人”等一系列关于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重要讲话。今年5月2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指出,人无德不立,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当前,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师德建设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研究当前师德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建构新时代的教师道德新型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探索师德建设的新路径、新方法,努力建设一支新时代所需要的师德高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知识与价值研究所何云峰教授认为,教师道德的第一要求是在教育教学中要立场正确教师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首先必须对社会主义,也就是对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全面清晰的认识,并且要将这样的认识切实地贯彻到自己的教书育人实践中去。对于这样的政治要求,任何教师都应该毫无保留地执行。这成为新时代教师道德的第一要求。这种要求不是要否认教师有思想自由,而是要求将教师的独立思考和自由思想与教育教学场合区分开来。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是每个人的权力,属于个人的“私人活动”。而教育教学属于公共活动,其功能是“立德树人”,不是发表“私人见解”的场合。一般来说,学术研讨会、私人聚会、个人学术报告、言论媒体、学术报刊等属于发表有根有据的个人研究成果和见解的场合。任何社会、任何人都需要把个人言论自由的场合与公共知识传达的场合明确区分开来。在教育教学的公共场合,无论是否接受相关的理论和知识,都必须按照公共知识本身进行。如果不分场合地言论自由,那就违背了教师的职业水准。反过来,社会各界也要对教师的公共言论和私人言论区别评价。不能用公共言论标准去套用教师的私人言论是否正确。私人性与公共性的恰当区分,才能真正展现社会理性。
哲学与法政学院张自慧教授认为,习近平提出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强调教师要做学生的“引路人”,这就对教师的教书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但长期以来,人们常常将“ 教书 ” 与 “ 育人 ”并提 , 认为二者之间是并列关系,似乎“教书”可以自然转化为“育人”,从而导致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或者只“教书”不“育人”。教育学家叶澜认为:“教师职业的本质是创造人的精神生命。” 在教育活动中 ,“教书”仅是手段,“育人”才是目的。知识的价值是育人的养料 , 学习知识是为了人的成长 。 因此,不能以“教书”代替“育人”。教师“育人”工作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首先应学会做人,才能成为学生做人的楷模。学做人、做好人是每个人一生的目标,作为学生“引路人”的教师更应如此。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型文化,“五经”、“四书”中蕴含着丰富的成己成人的道德资源,为此,教师要积极吸纳传统文化的精华,练好自己做人、育人的“基本功”,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中之教授认为,习近平在讲话中提出了教师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何理解这里的“德”,对于落实习近平讲话精神有重要价值。德有大德和小德,属于国家、社会范畴的德是大德,属于个人修养范畴的是小德。教师要讲大德,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仰,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以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学生,使他们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同时也要讲小德,注重自我修养。在日常生活中,恪守各种道德规范,落实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要追求大德与小德的统一。
教育学院朱炜副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是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两个标准”的提出,将师德的重要性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接下去的工作,就是如何富有成效地建设良好的师德师风,将这两个标准落到实处。从目前的情况看,不少教育部门和学校着重在建章立制上做文章,划定了不可逾越的师德“红线”,比如编制“负面清单”,规定“一票否决”等,但在激励教师自发、自觉、自为地践行和弘扬师德上还着力不够,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就应该建构一种优良的“师德文化”,在“浸染”中让教师感受到师德的美好与崇高,使师德内涵成为教师的共享价值观,成为他们的群体性价值追求。
哲学与法政学院贺朝霞教授认为,职业在很多时候被置于谋求生存、养家糊口的地位,但胜任教师这一职业远非以“端一个饭碗”的价值取向就可以驾驭,因此谈到师德,仅仅将其归于一般的职业道德要求,还不足以达到当一名“四有教师”所承载的时代诉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对师德提出了两个维度的要求:一个是师德的超前性。教师不只要做“职业人”,还要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度,做道德的引领示范者;另一个是师德的现实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到了对师德师风的日常教育督导问题。日常教育包含了恪守底线、注意细节、引导监督等多层含义,实际突出了师德师风建设的日常性和长期性。
马克思主义学院周治华副教授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这为我们深入认识新时代师德建设的意义、任务和路径提供了一个重要的视角。立德树人,首先要立教师之德。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才能以德育人,才有资格做“四个引路人”。其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是树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教师在立德的目标和内容上,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后,立德树人是一项永无止境的工作,立教师之德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要引导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完善。
哲学与法政学院陈泽环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高校为履行“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必须做好3项基础性工作: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并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提高当今教师的素质呢?他认为,除了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之外,我们还应该更多地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学中的相关精华,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牢固和深厚的中华文明根基。毋庸讳言,由于反传统思潮的长期影响,不少教师至今仍然深受西方教育观念的影响,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的了解、认同、践行则反而较少,这种不平衡的状况显然不利于现在的师德师风建设。因此,如何实现儒学教育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挥其在师德师风建设中的积极功能,应该引起广泛的重视。
(供稿: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 摄影:江闻颖 作者:林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