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新书发布暨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8-05-30浏览次数:250


由我校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新书发布暨研讨会”于5月27日在光启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是以唐力行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阶段性成果,也是“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的最新力作。本书以丰富多元的史料回应了苏州评弹研究存在的三个终极问题:苏州评弹是什么、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往哪里去,为构建苏州评弹学奠定了重要学术基础,具有里程碑意义。

苏州评弹被誉为曲艺的兰花、江南的明珠,深受江南地区民众的喜爱,2006年苏州评弹成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评弹的历史研究对于新时期更好地保护传统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全书计约360万字,分为三卷,上卷是传统时代的苏州评弹,中卷从建国初到60年代中期,下卷经历改革开放一直到今天。为便于检索,本书设有专题索引与人名索引。本书以时间纵向为主,辅之以横向的专题,纵横结合,全方位地呈现了每个时期苏州评弹的变迁,系统梳理了评弹发展历史、发展特点与发展规律。读者手持一本,便可一览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互动的极其丰富的历史画面。

《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所收录的360万字资料,是从一千多万字的文字资料中精选出来的。评弹资料的积累历时近二十年。上个世纪末,唐力行教授的父亲、评话艺术家唐耿良先生开始撰写回忆录,唐力行教授在协助整理过程中,出于一个历史学工作者的习惯,对回忆录中涉及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查找相关资料并加以核对,几年下来积累了可观的资料。唐耿良先生对于这些资料深感亲切,嘱咐唐力行教授要将资料进一步扩充,让更多评弹人的历史能留下来。2002年,唐力行教授到英国参加一个社会文化史会议,与会学者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史学的思维定式,大大扩展了史学研究的范畴。从那次会议以后,他确切地感觉到社会文化史研究是国际学术的前沿。从苏州评弹这一地域文化的角度去研究江南社会,是观察社会的一个特有视角,这是一个尚未开拓的新领域,是大有可为的。在做了充分的学术准备后,从2004年开始,本书主编唐力行教授组织起一支学术队伍专门从事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学术研究。到今年为止,参加课题组的研究生前后共有23人,其中博士17人,硕士6人。这些研究生都为资料的采集做出过贡献。

苏州评弹在传统史学中是没有一席之地的,没有现成完整的资料,需要从报纸、杂志、文集、地方志、碑刻、文书、档案、口述史、回忆录、日记、信件、脚本等等零散的资料中寻觅。经过近20年的努力,唐力行教授带领的学术团队掌握了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数以千万字的资料,又经过数年时间爬梳剔取,选择其中360万字分类编纂,形成这本资料集。唐力行教授所率领的学术团队在累积资料的同时,评弹与江南社会的学术研究也逐步深入。迄今为止,团队已出版“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十二本,其中学术专著七本,回忆录五本。学术团队努力开拓史学研究新领域,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团队成员周巍的专著《弦边婴宛——晚清以来江南女弹词研究》和申浩的专著《雅韵留痕——评弹与都市》分别获省部级哲社优秀成果二等奖。

《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的出版得到了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原国务委员、外交部长、评弹爱好者唐家璇同志亲笔为本书题签书名。原文化部江浙沪评弹领导小组负责人周良先生,中国曲艺家协会名誉会长罗扬先生,原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陆军先生,中国曲协副主席吴文科先生分别为本书题词,他们在题词中指出“苏州评弹的传承保护工作,一定要以史为鉴,总结历史经验,按历史规律行事”。“该书的出版,极大地丰富了苏州评弹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对苏州评弹未来的走向也会有深远的影响”。他们还指出:该书“鉴往昭来”,具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为传统史学研究拓新路,为苏州评弹培厚土,为社会协调演进立镜鉴,为文化血脉赓续壮筋骨”。

本书日前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除本书外,《光前裕后:一百个苏州评弹人的口述历史》等“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新作也即将付梓。商务印书馆对于该丛书的出版给予大力支持,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先生表示:出版“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把正在走衰的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让几百年后的人通过这套书了解苏州评弹,这是商务的历史责任。


(供稿、摄影:社科处)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