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上海:“高配”箱房、宿舍区里的体验馆……当垃圾分类遇到高校学子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0-09-28浏览次数:130

来源:绿色上海 2020年9月28日

标题:“高配”箱房、宿舍区里的体验馆……当垃圾分类遇到高校学子会有怎样的化学反应?


9月,各大高校迎来了2020开学季,随着《上海市垃圾分类管理条例》的正式实施,不少高校也把垃圾分类作为新生入学的第一课。今天绿容君将带大家走进上海交通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看看他们垃圾分类的工作都是怎么做的吧。


上海师范大学

创新工作路径,推动垃圾分类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结合

按照《上海高校生活垃圾分类指南(试行)》等标准,上海师范大学以健全四分类垃圾收集容器配置为出发点,全力打造分类容器配置的师大特色。学校按需规划、合理布局,逐步更新学校各类垃圾分类收集容器,形成“面、点、站、小松鼠”的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和“四规范”操作守则。

小松鼠

凸显专业特色,提升垃圾分类在劳动教育中的载体功能

学生生活园区管理中心在校园内依托智能社区建设,在学生寝室区设置垃圾分类体验馆,集中展示学生的科创作品和艺术作品,也作为大中小一体化开展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主题活动的场所,更是校内学生可以来开展垃圾分类主题体验活动的场所。

美术学院学生创作的《美术生的垃圾分类日常》

学生作品

信机学院学生自主研发的

BIACID-智能分类垃圾桶

改造升级生活垃圾房,唤醒学生自觉垃圾分类意识

上海师范大学垃圾箱房

学校对原学生生活园区的老旧生活垃圾房进行现代化改造升级,推动垃圾分类工作能级的整体提升。改造后生活垃圾房外观融入学生生活园区改造的整体风格,采用了时尚装饰设计,安装了通风和除臭设备。投放环境的改善,又潜移默化地促使学生投放行为的进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觉意识的唤醒。

据统计,上师大徐汇校区2019年每日干垃圾平均收集量比2018年同期减量约10.5%,校园生态文明水平大幅提升。

而放眼全市高校,经过不懈努力,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常态化的轨道。今年4月至8月,本市高校生活垃圾分类第三方测评优秀率从46.77%升至89.2%,达标率从70%跃升至100%,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下一步,市教委将进一步加大高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监督力度,聚焦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全面提升高校垃圾分类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科学、规范、高效的高校垃圾分类工作长效运行机制,进一步推动校园分类实效和学生分类理念双提升。


链接地址:https://xw.qq.com/partner/standard/20200928A0HZSJ/20200928A0HZSJ00?ADTAG=standard&pgv_ref=standard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