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朱恒夫:教学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良心活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9-10浏览次数:175

来源:学习强国上海学习平台 2023年9月10日

标题:朱恒夫:教学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良心活


  朱恒夫,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立志育栋梁 桃李自成蹊

为弘扬教师高尚师德,宣传优秀教师典型,上海市开展了2023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学习宣传活动。经逐级推选并公示,评选结果揭晓,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朱恒夫教授荣获2023年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

选择当老师,就是选择了一份教书育人的责任,朱恒夫教授的理想就是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从教以来,他始终站在教学第一线,虽已年逾花甲,仍然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每一轮课,他都会重新备课,融入学术界和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由于观点新颖,语言生动,充满激情,他的课广受学生欢迎,经常排在能容纳200人的大阶梯教室,两小时下来汗水湿透全身,学生劝他坐下来讲,他说站着讲课,才能更好地交流。为了帮助艺术学专业学生打好基础,他研究并提出了系统的“艺术学专业大学生须读100本书”的教学方案,不但使本校学生受益,还为其他高校所仿效。

朱恒夫教授高度重视教材建设,所编的《中国戏曲美学》被教育部选为“十一五”高等学校国家规划教材,为150多所高校使用;作为“马工程”首席专家之一撰写的《中国戏曲史》被评为“全国优秀教材”,为260多所高校使用;主编的《艺术入门》和《数字艺术概论》,也受到了多所高校师生欢迎。他和外校教授共同开设的网络本科课程每学期全国选修学生都在3万人以上,被评为“首批国家一流课程”。

拳拳育人心 浓浓爱生情

“教学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良心活”,这是朱恒夫教授一以贯之的育人理念。他将学生视作自己的儿女般关心爱护,从不计较花费在学生身上的时间与精力。他常常和学生谈心,帮助他们做人生规划,主动关心家庭困难学生,鼓励他们珍惜韶华、奋发有为。连续二十多年,各类节假日都是朱教授修改学生各类习作和学位论文的“黄金”时间,他指导的学位论文,从批改开题报告到正式成文,修改的边批有的达几千处,修改的文字也有几万字。

朱教授时常教导学生:“一个人要想成功,首先要有德行,必须要考虑到周围的人,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他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他所指导的24名硕士研究生、20名博士研究生、5名博士后中,迄今为止,有8人晋升为教授,10人为副教授,其中2人为二级教授,1人31岁时就晋升教授,成为了所在单位的行家里手、业务骨干。

掇菁继学问 撷华立文章

焚膏继晷、宵衣旰食,可谓是朱恒夫教授潜心科研的真实写照,他每天要工作至深夜,全年无休。他说:“作为一个高校教师,你自己若不刻苦做科研,怎么叫学生刻苦做科研;你自己不站在科研的前沿,你拿什么来引领学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精神,他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成就。出版著作《目连戏研究》《中国戏曲美学》《后六十种曲》(10卷)《中国傩戏剧本集成》(33卷)《红楼梦通俗文艺作品集成》(8卷)等20多部;发表论文260余篇;创作《医圣》《阿Q》《大丈夫被休》等剧本。先后承担了7项国家社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专著《中国戏曲剧种研究》入选“2017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朱恒夫教授深知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为培养更多有远大理想、学术水平高的青年教师,也为了学科的长足发展,他不遗余力地培养青年教师。为了提升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他经常开设以科研方法为题的讲座。他勉励青年教师,要认识到科研能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是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要有屡败屡战、不折不挠的毅力;要自始至终地本着“创新”的原则,矢志不渝地保持坐得住“冷板凳”的精神。在他的带领下,在团队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戏剧与影视学学科得到了快速发展。

守文化根脉 传民族精神

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朱恒夫教授牢记于心的使命和信念。为了搜集、整理正在不断丢失的傩戏剧本,他和团队成员到山区,到边远的农村,到少数民族的山寨,足迹遍布二十几个省市,花费了二十几年的时间,终于出版了33卷、1750万字的《中国傩戏剧本集成》。这部著作首开先河,全面系统整理了全国范围内的傩戏原始剧本,对于整理、保存、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和促进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库藏增添了一份珍宝。

不忘初心,情系桑梓,助力美丽乡村文化建设。在学校的全力支持下,朱恒夫教授应昆山市人民政府的邀请,在昆山建立了以“地方戏曲文化”为研究方向的博士后联合培养基地。他始终坚守一位党员的初心和使命,2014年,个人捐资80多万元在家乡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建了一座建筑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农民图书馆——“达仁图书馆”,软硬件设施建设堪称一流,目前农业书籍已庋藏1万多册,并免费向农民开放。图书馆的建筑、阅览设备、图书以及图书管理员的工资,都由朱教授从其积蓄与工资中开支。他说:“我是从乡村里走出去的,希望乡村的百姓多一个读书的地方。”希望借助这个农家书屋,能让农民通过读书增加知识、提高素养,让农家子弟将来走上社会后有较强的竞争力。

三尺讲台勤授业,桃李满园竞芳菲。朱恒夫教授躬耕讲坛大半辈子,只为坚守一份教书育人的责任,为每一位学生照亮人生之路,为学科发展汇聚大批青年才干,为民族文化宝库增添瑰宝。他用爱诠释了教育真谛,用心谱写了育人华章。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3696296070110130084&cdn=https%3A%2F%2Fregion-shanghai-resource&item_id=3696296070110130084&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t=1694431444424&showmenu=false&ref_read_id=aeeb40c5-14be-4f37-ba99-4ebfa48770cb_1694432116421&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