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教育 2023年9月9日
标题:上海师大新教师的第一本“教材”,《我的课堂》百篇案例出版
记者:白羽
在《中外文化比较与思辨》课上,感悟“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应该是流淌在血液中、刻在骨子里东西”;
在《公共管理学前沿(双语)》课上,感悟“更应奋发向上,主动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在《图形创意》课上,“让我们对设计的激情如冬夜之炬,勇敢而无畏”;
在《普通心理学》课上,“老师的温暖、理性,让我明白科研成功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坚守我们的道德底线”……
这些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子的课堂学习感悟鲜活生动,温暖有力。
今年教师节前夕,《我的课堂——上海师范大学课程思政青年说百篇案例集》作为新教师的第一本“教材”,由上海市“四有”好教师(教书育人楷模)、影视传媒学院朱恒夫教授等师德楷模送到了新入职教师手中。
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指出,课程思政青年说百篇案例集《我的课堂》聚焦“学生课程获得感”这一核心理念,立足教师课堂育人实践,收录了上海师大本硕博学生记录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收获能力培养和感悟价值引领的真实文存。
百篇学生案例包括以“文”化人的文史哲类课程,以“美”育人的艺体美类课程和以“理”服人的理工科类课程,分别由全国优秀教师获得者、上海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周中之教授和石书臣教授等进行专业点评。
同时,该书在附录部分选登了10位老中青优秀教师的课程思政教案,回应学生课堂学习,多维度展现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课程思政课堂。
用足用好优秀文化资源
“继承和发扬文化遗产的关键是什么?”这是影视传媒学院副教授王元经常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第一堂课上抛出的问题。
在她的课堂上,王老师坚持“传承、责任感、自信心”的核心理念,围绕时间、空间和价值等模块,在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文化多样性与文明互鉴、红色文化与理想信念等专业知识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观、文化传承观和文化产业观。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荆鸣昊同学说,通过王老师的课堂学习“对上海的红色文化内涵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对先辈为民族、为国家所做出的牺牲与奉献有了更深的理解,对上海这座作为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的城市以及已融入城市血脉的红色文化基因有了更深的感情。”
在《我的课堂》这本“教材”中,像王元老师这样持续探索将上海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创新课程思政育人形式,营造课程思政浸润环境,让课程思政真正走“新”更入“心”的课堂育人实践,有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上海城市与红色文化》,还有《文史典籍》《中国民族音乐》《中国电影史》《中国钢琴音乐审美与文化》等课程。
课堂教学中科学家精神
“学习‘物理化学’绝不是单纯学习知识。我国各项研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是一代又一代矢志报国的如黄子卿、屠呦呦的科学家们前赴后继、不断奋斗的结果。”应用化学专业张诗英同学在听了贾能勤教授的《物理化学》课后激动地说。
上海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贾能勤教授的《物理化学》课,是化学专业学生的核心基础课程,更是学好化学的关键课程。对理工科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贾老师强调物理化学是“化学中的哲学”,不仅要教授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更要培育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提升学生从事化学应用或化学教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在他的教案中,贾能勤讲解学科发展历史、学科现状及其前沿,更引入他最敬佩的中国物理化学家傅鹰先生等科学家毅然回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等,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趋势和需要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组织学生分组研讨,培养学生崇尚科学、创新意识及其团队协作精神……贾能勤说:“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教学生学好基础学科知识,更要教学生学会勇于探索、不断创新”。
在《我的课堂》这本“教材”中,《生物化学》《现代化学与人类文明》《数据结构》《模拟电子技术》《电路分析基础》《普通生态学》等课程,坚持问题导向进行教学内容设计,培养学生对科学家精神的崇尚以及对科学的理性思维。
质朴的文字,流淌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中最深沉的育人情怀。
赓续发扬师道永恒精神
“担当”“方向”“润养”“启明”“于无声处”等选录文题,在《我的课堂》这本“教材”中是老师们课程思政课堂育人的生动实践,更是一个个赓续发扬师道永恒精神的师德故事。
“映射出广大老师立德树人的自觉,学生们的回应也彰显了立德树人的成效,”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比赛特等奖获得者、上海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志丹教授在进行案例点评中这样写道,“这些案例不仅再现了广大教师渊博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更凸显了他们教书育人的风姿。”
刘畅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教学案例设计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带领学生正确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文化发展的历史语境;结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帮助学生恰当把握中国现代文学的价值导向和审美意识等。
他说,这些是这门课课程思政的关键。而让学生在学习中立大志、明大德、担使命则是我们的使命。
在刘畅的课堂上,曾参加研究生支教团的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世承学子)祁丹慧同学喜欢上了中国现代文学,更深切感受了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命运的关注、探索甚至是献出生命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西部地区支教中,她用刘老师课堂上的所学所思启蒙了自己的学生。作为未来教师,她希望用自己的小小付出,让学生在以后的人生中以文学为伴,润养心灵,启航人生。
据介绍,作为新教师入职的第一本“教材”,《我的课堂》是上海师大推进课程思政改革的实践探索,囊括了近80门课程思政改革的“第一手”资料,真实展示了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和方法策略,便于新教师切换维度,将课前、课时、课后的相关内容联系阅读,充分认识每一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与功能,进而体会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y2GkIO8kjDvi_jLSqCdA2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