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科学报:让城市更新更显人文底蕴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3-06-29浏览次数:151

来源:社会科学报 2023年6月29日

标题:让城市更新更显人文底蕴

记者:杜娟


目前,中国城市更新正在逐步迈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兼顾可持续发展多元导向的新阶段。


今年4月,上海市政府印发《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了积极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将以区域更新为重点,分层、分类、分区域、系统化推进城市更新,更好地推动城市现代化建设。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由增量时代转向存量时代背景下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上海这样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现代化大都市而言尤其如此。


在新时代实现人民宜居宜业


6月13日,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课题组发布了《上海都市圈发展报告·第四辑:城市更新》。报告指出,城市更新的概念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变化,不仅包含对建筑物等硬件设施的改造,也是对生态环境、文化环境、产业结构、功能性业态、社会心理等软环境进行的延续与更新。城市更新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宜居宜业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更新运动在国外已有百年发展历史。1898年,社会活动家霍华德首次提出了田园城市的阐述,认为建设新型城市、疏散拥挤人口是有助于城市发展、美化和便利化的有效手段。现代城市更新起始于奥斯曼的巴黎改造,其内容主要为改建贫民窟、拓宽道路、美化环境及完善技术设置。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在《明日之城市》中提出了现代城市的设想,希望通过对现有城市的内部更新,使其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新时期,城市更新的模式以区域历史文化维护和传承为核心,以优质的公益文化项目以及活力多元的公共空间和商业氛围的营造为驱动,再通过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人居环境的提升不断增强经济效应,推动社区综合复兴,吸引人口的正向导入,实现城市更新可持续发展。在这方面,英国伦敦的国王十字街区、美国的巴尔的摩内港和韩国首尔的清溪川,都是国外城市更新的典型代表,为我们探索城市更新道路提供了参考和启发。


目前,中国城市更新正在逐步迈进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兼顾可持续发展多元导向的新阶段。自城市更新被列入“十四五”规划以来,各地纷纷推出城市更新的目标规划。前不久出台的《上海市城市更新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了未来要重点开展综合区域整体焕新、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公共空间设施优化、历史风貌魅力重塑、产业园区提质增效、商业商务活力再造等城市更新六大行动,体现了新时期上海推进城市更新的整体思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张松对记者表示,这个行动方案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上海是特大城市,实施一个系统有效又有上海特色的城市更新行动,需要在实践中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来有序推进。具体来说,以“保护优先”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确立减量发展与存量发展的原则,城市总体空间规划以实现环境整体的综合效应为目标。 


这些年来,上海在城市更新的历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和经验。《上海都市圈发展报告》副主编、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王赟赟在采访中认为,上海城市更新的最大特点是实用性与时代性的结合。在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因为资金原因,只对重点商业地区进行改造更新。在第二阶段,90年代,出于经济建设的目的,拆除大多数不符合时代需要的老旧住宅,进行商业地产的开发。在第三阶段,21世纪最初10年(即去工业化时期),对一些历史风貌区及工业遗产进行保护改造,强调了再利用,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同时尽可能地增添现代性的功能,在满足市民需求的同时创造价值。在第四阶段,21世纪10年代以来,上海以卓越的全球城市为目标,通过滨江地区的再开发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此塑造城市品牌,提升软实力。这些更新都恰到好处,紧扣城市发展目标,又为后续发展创造动力。


充分考虑城市更新的复杂性


《上海都市圈发展报告·第四辑:城市更新》归纳总结了城市更新的四个影响因素。一是,政策对城市更新起到了顶层设计的作用;二是,稳定的资金来源及保证资金平衡是城市更新顺利开展和实施的关键;三是,城市更新的模式和路径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四是,内容植入与空间再造是可持续更新的重要途径。


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现代城市,尤其是全球城市的城市更新会更为重要和复杂。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研究员表示,城市更新在严格意义上是内城的更新,而内城本身又具有空间密度高、市场和人员关系复杂、城区新旧更替频繁等特征。在经济社会层面需求变化和制度组织层面多元主体推动下,城市更新不仅要聚焦于改善居民生活状况,更要从城市发展的角度追求收益最大化的产业结构调整,而这要求充分考虑动迁的复杂性、伙伴关系的建立,以及历史文化的传承。


上海的城市更新面临着多个挑战。首先,城市更新需要大量资金用于拆除旧建筑、再建新建筑和改善基础设施,资金的筹集和分配是关键。张松教授认为,要考虑如何协调市场需要和政府主导、相关利益群体之间的关系。如果每个片区都做高端的开发建设,可能会增加生活成本和城市环境负担,进而降低城市对年轻人和未来人才的吸引力,不利于城市的科技创新和文化交流发展。


在整体机制设计上,王赟赟助理研究员提出要考虑短期效益和长期目标的冲突。上海的城市更新已经到了内涵式再开发阶段,短期内很难看到经济收益,有可能影响到其推进的积极性。还有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除了开发商与政府、居民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城市更新还涉及交通、环保、规划等不同部门,存在视角的差异,要做到既符合各部门的要求,又满足大众审美和可持续发展要求,并不容易。


刘易斯·芒福德说:“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上海这座城市保留着大量历史文化遗存。在城市更新中,如何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承是难点所在。张松教授认为,要考虑做好历史风貌的整体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调,包括解决房屋设施老化、挖掘历史积淀问题等,即在城市更新中如何保存场所的上海性和环境空间的包容性。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曹永康教授指出,大部分的城市病发生在旧街区,而这些地方积淀了大量的城市传统文化。在城市更新中,我们要强调文化保护,尤其是历史建筑的保护。这不仅需要增加经济成本,而且还要让这些历史建筑在保护改造后更适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使用上更舒适、更健康。这对专业技术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因此,城市更新也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多学科交叉、多单位共同参与。


设计创新激活城市文化底蕴


上海推进城市更新,面临着各种挑战,同时也伴随着机遇,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其中,对于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再造是城市更新中非常重要的一项使命,这是多位受访专家的共识。钱穆曾说过:“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国民百姓应当了解和认识自己的国家和自己所居住的城市,一座城市也同样应立足历史文化传统,去寻求符合自身特色的发展之路。


近日,城市更新主题展——“顺昌路:一次重逢的机会”在上海市历史博物馆开幕。展览呈现了顺昌路这条百年老路的焕新历程。顺昌路的案例体现了张松教授所说的以“保护优先”来推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思路,就是要以建筑遗产、历史风貌、环境生态保护引领城市更新。全面改善、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塑造有文化底蕴的空间形态,通过有机更新把历史文化资源充分活化、利用起来,为当代生活和未来发展发挥更好的作用。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执行院长包亚明研究员认为,城市更新不只是简单的街区翻新,不能只保留建筑的物理形态,而应在城市生活品质层面进行思考。城市空间的多样性、城市记忆的丰富性、城市文化的独特性,都要求城市更新呈现目标综合化、对象全面化、方式可持续和主体多元化。


曹永康教授认为,好的设计一定可以把城市更新中的一些问题找出来,并逐一化解。这需要设计团队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来解决复杂多元的问题。


他认为,在历史街区的城市更新项目中,有创意的技术设计的作用非常重要。由于遇到的问题非常复杂,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的植入对于问题的化解就很有效,像三维的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监控监测、线上的商业运营等。比如,在上海现存最为完整、种类最多的中后期石库门建筑群——张园的城市更新项目中,对张园的保护性改造就非常注重通过技术设计将文化历史内涵与更新设计相融合,一方面遵循“保护为先、文化为魂、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一幢一档”建筑历史资料档案;另一方面对石库门内部空间结合新的功能需求进行调整,其总体规划设计的关键词是“回归风貌”“公共性”“开放性”,把张园打造成集商、旅、文为一体的地标性区域。这样的改造设计是与张园作为石库门建筑群的历史文化特色相适应的。


近年,杭州市为保护萧公桥,将之移地搬迁,在柳浪闻莺公园原状修复。这对杭州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肌理的空间展示而言,是很有创意的做法。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陈志坚认为,今天学者们开始使用“都市圈”的概念来理解城市的空间。从这一视角来看,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更像是一个“有机体”,与周围环境构成呼吸吐纳的生态关系。例如,宋代的杭州城有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门,承担不同的职能:西水东菜,北米南柴,正反映了周边地区通往杭州的供应链。他指出,要把城市的自然成长特点纳入到现代城市规划中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应该好好利用和继承每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记忆。


链接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uh43XAGuLNtX1RZbVwl1FQ

热点新闻
最新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