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伯夫:在现代性的门槛上

发布者:文明办作者:发布时间:2017-05-18浏览次数:1167


主讲人:郭宏安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7年5月23日16:10


地点:文苑楼1405         


举办单位:人文与传播学院


主讲人简介:郭宏安,山东人,1943年生于长春市,196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1975-1977年留学于瑞士日内瓦大学,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文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2年傅雷翻译奖得主。主要著作有:《重建阅读空间》(论文集)、《论〈恶之花〉》(专著)、《同剖诗心》(论文集)、《西方二十世纪文论研究》(专著,法国部分)、《从阅读到批评》(专著)、《波德莱尔及其他》(论文集)、《从蒙田到加缪——重建法国文学的阅读空间》(论文集)、《阳光与阴影的交织——郭宏安读加缪》(专著)、《第十位缪斯——法国文学研究中的自觉》(论文集)、《波德莱尔论》(专著)、《雪落在莱蒙湖上》(随笔集)、《贝壳留住了大海的涛声》(随笔集)、《雪泥鸿爪》(随笔集)、《写作的幸福》(随笔集)和《塞纳河·莱蒙湖》(随笔集)。主要译作有:《郭宏安译文集》(《墓中回忆录》、《恶之花》、《红与黑》、《大西岛》、《夜森林》、《猛兽的习性》和《海之美》)、《波德莱尔作品集》(《恶之花》、《巴黎的忧郁》、《美学珍玩》和《浪漫派的艺术》)、《加缪文集》(《局外人·西绪福斯神话》、《堕落·流放与王国》和《反与正·婚礼集·夏天集》)、《博纳富瓦诗选(合作)、《雅克和他的主人》、《批评意识》、《反现代派》、《病夫治国》、《镜中的忧郁》和《郭宏安译文自选集》。另有译著《基督教真谛》(即出),现正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创新工程项目《斯塔罗宾斯基研究》。编辑有:《瑞士法语短篇小说选》、《那一夜我看见了巴黎——法国散文随笔精品》、《埃菲尔铁塔——法国经典散文》和《李健吾批评文集》。


内容简介:圣伯夫号称法国十九世纪第一批评家,70年代,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将他扶上了“批评之王”的宝座。但进入二十世纪之后,他的地位和声誉却受到深刻的质疑和严重的挑战。高处不胜寒,世纪之交,他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开始动摇,泰纳和朗松等人对其批评方法作了谨慎的批评,但是仍把他视为从事批评的人的导师,文学批评从此进入了以朗松为代表的学院派批评的黄金时代。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开始了所谓“大学批评的撤退”,传统批评处在风雨飘摇之中,新批评跃跃欲试。尤其是1954年普鲁斯特的《驳圣伯夫》出版,立即引起轰动,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在“驳圣伯夫”,圣伯夫的名声可谓一落千丈,跌到了谷底。其实,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起,各种倾向的批评方式,如社会学批评、现象学批评、精神分析批评、结构主义批评、马克思主义批评,雨后春笋般纷纷向传统批评提出质疑,发起攻击试图取而代之。作为文学批评家,圣伯夫处于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新批评(通过朗松)的贬低,另一方面是传统批评的辩护,六十年代出现了以罗兰·巴特和莱蒙·毕卡尔为代表的新旧批评的论战,持续十年之久。法国十九世纪第一批评家圣伯夫的位置由波德莱尔取代。 圣伯夫的“复活”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1987年卡巴尼斯的《为圣伯夫一辩》、1992年普拉索洛夫和迪亚兹编辑的《圣伯夫论批评》、1997年勒珀尼的《圣伯夫:站在现代性的门槛上》、2003年斯特拉斯堡的文学是研讨会的《21世纪初的文学史问题》、2004年布里克斯编辑的长达1500页的《法国文学全景》,都全面地评价了圣伯夫,宣称“重新发现圣伯夫、愉快地阅读圣伯夫的时刻到来了”。2013年,多那提安·格罗发表《一切都在驳斥圣伯夫》,以戏虐的口吻指出:在普鲁斯特身上有圣伯夫,在圣伯夫身上有普鲁斯特,“圣伯夫被欣赏,被否定,然后被吸收”。可以说,圣伯夫似乎终于恢复了真面目。 关于圣伯夫的命运之升降荣辱整整持续了一个世纪,其反思远远超过了个人的评价,是我们有如下数端的结论:一,传统不容断裂无论是以革命的名义,还是以革新的名义。二,传统与现代即是统一的,又是矛盾的。三,文学批评是一门独立的、尊严的、多元的艺术,既有理性,又有想象力,也有道德的诉求。四,修辞立其诚。五,批评以是美的。新的世纪开始了,圣伯夫的命运是否还会有变数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