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诠释学及其释经的自解原则:论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独断论诠释学思想

发布者:文明办作者:发布时间:2017-04-19浏览次数:505



主讲人:杨乃乔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7年5月9日15:00


地点:文苑楼1405


举办单位:人文与传播学院


主讲人简介:

杨乃乔,男,1955年,生于北京,曾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艺学博士学位,曾在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做博士后的科研工作,获比较文学博士后资格证书,现在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任教,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去香港、美国、日本、新西兰、加拿大、韩国、台湾、德国等高校讲学与访学。


内容简介: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是孔子在原始经学时期所提出来的一个重要且完整的经学诠释学命题。关于这个诠释学命题的提出,孔子是受动于血缘宗法制信仰的推动,而没有给出逻辑的论证,因此孔子以一个独断论的诠释学命题封闭了“六经”文本,把“六经”负载的意义在绝对的遵循中诠释为绝对真理——周公礼乐制度,同时也为自己塑造无冕素王的圣人形象提供诠释学意义上的必要性准备。西方基督教的释经学关于《圣经》的诠释有着重要的自解原则,中国经学诠释学对“六经”或《十三经》的诠释也有着在信仰上构成的自解原则。而经学诠释学自解原则告诉我们,“述”的字义与词义是“遵循”,“作”的字义与词义是“制作”与“兴作”。杨伯峻以误读把“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过度诠释为“阐述而不创作,以相信的态度喜爱古代文化”,从而把一个经学诠释学命题降解为文学诠释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