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新书发布暨中国故事的对外讲述”在上海书展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23-08-24浏览次数:669


“为辟邪说答司马,何曾明志报任安。”司马迁著成《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以明心志。我校人文学院朱振武教授历经十载踟蹰,终成“汉学家中国故事英译三部曲”。该套著作共三卷,展现了汉学家眼中的书香中国。那么,汉学家是以怎样的视角,讲好中国故事的?书香中国,何以评析他山之石,助推中学西渐,实现归异平衡,最终香飘世界?

“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中学西渐》《他山之石》和《归异平衡》凡150多万字,于8月22日在上海书展亮相。赵彦春、肖维青、张曼、耿强、李志强、钱屏匀和李志良等一众翻译学者共同见证了三部曲的发行盛况,黄友义、张西平、许钧、查明建、赵稀方、刘洪涛、谭惠娟、黄忠廉、季进、周领顺、李正栓、姜智芹、尚必武、周敏、韩子满、屈文生、胡安江、刘全国、陶友兰、李伟荣、朱一凡、覃江华、祝平、常海潮和丁林棚等著名学者以不同形式参与了本次活动。本次活动现场读者超百人,线上读者逾千人,签售现场老早就排起了长队,《人民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光明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社会科学报》《文学报》《文艺报》《劳动报》《青年报》《新民晚报》《少年日报》《上海教育报》等几十家主流媒体以及东方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多家网站予以关注。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对外国文化来说,中国文学文化就是他山之石,经过汉学家们的恰当移译,在目标语读者中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并成为目标语读者的营养,成了真正的玉。”朱振武的《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包括《中学西渐:汉学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英语传播》《他山之石:汉学家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英语传播》和《归异平衡:英语世界汉学家的中国故事书写》。这三部曲独立成卷,自成系统,却又彼此关联,互为呼应,形成完整的一环。作者结合异质文化和时代背景,对葛浩文、闵福德、金介甫等46位汉学家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翻译风格以及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做出整体研究和系统考察,对他们为什么译、译什么、怎么译、产生了什么影响、给我们什么启示以及怎么讲好中国故事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并对其背后的文化现象进行深度思考。

为什么要研究汉学家的中国文学文化翻译,为什么把研究重心放在文学外译上,翻译过程中为什么要追求归异平衡,为什么要研究汉学家中国文学文化翻译的问题,朱振武在发布会上对学者和读者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一解答。中国译协常务副会长黄友义指出,“三部曲”顺应时代,引领用英语讲述中国教育,填补了国际化人才培养教材的空白。中华译学馆馆长许钧这样评价“三部曲”的作者:具备学术目光、学术坚守、学术实践和学术引领力的新时代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陈华栋认为,“三部曲”是国内第一批系统、全面、多维地考察中国文学英语传播的学术巨作。 

研究汉学家们的翻译,最终目的是要让中国的文学文化真正走出去,目的是让翻译的主体变成我们自己的双语文学文化学者,这样才能保证中国文学文化更加原汁原味地传输出去。这正是“三部曲”作者的创作初衷。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常务理事周领顺认为,“三部曲”是擎翻译——传播——研究的三部神曲,高奏中国,凯旋异域。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汉英全译本《林语堂全集》整理与研究”首席专家刘全国指出,“三部曲”开启了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的新气象、新视野和新范式。“三部曲”高度呼应了传播中国声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国家对外发展战略,文学教育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王卓教授如是说。国家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法律文本翻译、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首席专家屈文生认为“三部曲”革新了文学翻译史的既有研究范式,打开了中西文化交流史宏观、中观和微观书写的新大门。

远行是为了更好地回归。从汉学家视角看待中国文学在世界中的位置、变迁和影响,在多元对话中建立对中国文学新的体认。尚必武教授认为,“三部曲”对新时期中国故事的叙事体系建构具有重要的启发价值。北京大学的丁林棚、南开大学的王立新、华中师范大学的罗良功和湖南大学的李伟荣等知名学者纷纷表示,“三部曲”在中外文学文化互鉴中具有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个半世纪以来,中国文学外译存在不均衡现象,相关研究也不均衡。古代文学的英译研究主要聚焦《诗经》、唐诗宋词和四大名著,而现当代文学的英译研究集中在“鲁巴茅郭老曹”和莫言等少数作家。“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不仅关注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对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也都给予系统完整的观照。 

文学首先是讲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对于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文明互鉴至关重要。在这次书展上,读者们能看到,讲中国故事的书不少,但讲得好的书却极少。同样闪亮登场上海书展、《杜甫诗歌全集英译》的作者赵彦春认为,“三部曲”是对研究对象概览式的扫描和深入的剖析,精言妙语,广大悉备。复旦大学的陶友兰认为,“三部曲”为中国故事的英语书写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案例。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肖维青说,三部著作就像“显影剂”,把中国文学翻译进程中一批默默无闻的汉学家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展现多维立体全方位,而且带有温度。上海外国语大学语料库研究院副院长韩子满提出,三部著作近乎穷尽式地呈现了英语世界汉学家英译并传播中国文学的情况。上海师范大学的李志强谈到,“三部曲”以历史体系为框架对汉学家进行整体化评说,这种评说具体表现为,翻译批评文本的“体系化”呈现、翻译研究理论的“概约化”凝练和翻译评点方法的“多维化”运用。周敏认为,“三部曲”考察了中国文学的出海路径,总结出中外文化互译的归异平衡理论,不仅描绘了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地图的坐标,也描绘出一幅全球范围内中华文明形态的精美画卷。“朱振武绘制了一幅汉学家传译中国文学的全景图。”上海交通大学朱一凡教授这样评论“三部曲”的作者。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一定的理论支撑。“三部曲”作者的一个重要观点是,优秀的翻译家总是在归化和异化之间寻求平衡,汉学家们也是如此,因为不同的社会语境决定着他们归化或异化的力度和倾向。

国际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张西平指出,朱振武的归异平衡理论立足于以汉字为中心的翻译实践,具有鲜明的理论特色。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当代文学海外传播文献整理与研究(1949-2019)”首席专家季进认为,朱振武提出的相似性理论和归异平衡论重建了翻译机制和文化秩序。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导张曼认为,“三部曲”是第一部梳理近百年西方汉学家的中国文学翻译史;第一次较完整地呈现中国文学在海外的多元面貌,打破了1990年代至今翻译界主流持中国文学在海外是社会学材料的观点,让我们知道了中国文学翻译既具有社会性,也具有文学性、历史性、政治性;第一次提出翻译的归异平衡定律,在理论层面阐释了中国文学走出去、走进去的意义与价值。上海外国语大学翻译学博导耿强认为,“三部曲”以宏大的气魄纵览英语世界汉学家群体的翻译故事,阐发其归异平衡的译艺之道,以及文学沟通情感、思想和文化的转换密码。上海电力大学钱屏匀博士则注意到脚注的丰富性和重要性。刘洪涛、姜智芹、胡安江和覃江华等翻译学者深度阐释了朱振武的归异平衡理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史研究”首席专家黄忠廉则特别强调,“三部曲”可以探明中国故事英译的他律,揭示其中的自律,进而逼近其间的通律。可以说,“三部曲”的理论贡献对一直以来理论上唯西人、外人马首是瞻的现象是个有力回应。

朱振武说,自己所做的研究就是为了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学“走出去”进行反思与总结,为文化“走出去”提供参照,以期赓续中华文化血脉,繁荣世界文学文化,搭建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知识桥梁。从十几年前提出“非主流”文学概念到均衡吸纳外国文学文化精髓的说法,从文学引进的相似性理论到文学外译的归异平衡理论,再到研究非洲文学时提出的三大流散理论、非洲性理论和辗转体认说,朱振武始终企望中国和非洲以及其他第三世界文学这些被“非主流”了的文学文化进入主流,从而实现真正的文学文化多样性。

最后,活动在全体与会人员齐声诵读朱振武的《壬寅三书叹唏嘘》和查明建的《沪上有位振武君》这两首诗中圆满落幕。

 

 《中国故事英语传播三部曲》函套版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