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城市”——第四届都市文化与文学研讨会在我校举行

发布者:新闻中心作者:发布时间:2025-10-29浏览次数:1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在文化遗产保护、城市规划、数字人文、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应用潜力日益凸显。“城市文脉”作为城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基因与精神符号,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之一。为探索AI技术与城市文化传承的深度融合路径,推动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现代化表达,2025年10月26日,“AI+城市”——第四届都市文化与文学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举办。会议以“AI+城市”为主题,围绕城市文脉、文化产业、媒介融合、大众文艺等前沿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汇聚跨领域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技术赋能下城市文脉与文化产业创新的新机遇、新挑战。

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市文化转型与现代中国创新团队主办,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商学院协办。来自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浙江工业大学、宁波大学、河海大学、上海社科院、北京社科院等高校科研机构的数十位学者与会。《东岳论丛》《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北京电影学院学报》《人大复印资料》《中华艺术论丛》《非遗传承研究》《上海文化》《都市文化研究》等学术刊物与会支持。

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朱军主持。人文学院院长董丽敏教授致辞。她强调AI技术为“新文科”建设提供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需要进一步集成发挥学科优势,推动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通过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精准对接行业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上海卓越城市建设。AI时代人文学科要注重物质形态到情感链接的转向研究,未来的研究要重点关注AI如何塑造城市生活中人的情感诉求和文化记忆。

工作坊一:城市文脉


 

 

上海师范大学孙超教授论民初兴味派小说家的创意编创及其当代启示
》认为,民国初年活跃在上海的一批小说家对于文化创意写作的贡献他们通过翻译小说和创作新颖的小说形式及内容积极开展创意编创开辟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多样化发展。小说家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在当代仍具有启示意义;上海师范大学罗易扉教授结合自己在美欧博物馆搜寻史料的经历在《航海时代华瓷对欧洲城市生活风尚的影响》中讨论了中国陶瓷对欧洲生活的深远影响,包括其如何改变欧洲人的饮食、卫生观念和社会教育,以及对现代家庭生活的影响,从贸易政策、医学史和家庭物理空间等方面展开研究;上海师范大学李玉栓教授以明清上海文人结社的地域特征为题,详细阐述了上海地区的历史地理和文化特征。明清时期上海的文人结社活动十分丰富文人以移情、娱乐为主要生活方式,对上海地区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杭州师范大学张惠苑在上海镜像下的张爱玲异域城记报告中展示了张爱玲一生迁徙图表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张爱玲生命体验中上海与北美城市间的镜像关系以张爱玲作为新移民的经历为线索分析其在迁徙过程中的心理感受及与上海的互动体验;上海师范大学朱军教授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批判性地域主义的视野探讨了地区建筑对城市文艺复兴的影响,聚焦吴良镛先生的中国式城市复兴思想与实践提出应该借鉴中国文明,超越现代主义的困境。通过国内的成功案例中国的城市文化传播,为全球化趋势贡献东方智慧


工作坊二:媒介融合

河海大学陈家洋教授的报告《当智能音箱成为家中的准成员:城市家庭对拟人化语音代理的双重驯化》,探讨了智能音箱在家庭中的使用情况以及相关的技术与伦理问题,如何实现AI与人类进行有效的交流和融合。

 

 

复旦大学杨志远《算法篡位缪斯:人工智能时代艺术价值对齐的逻辑审思与对齐悖论》,以“对齐”为核心概念和思考起点,探讨AI时代艺术创作的价值对齐问题,以及AI在艺术创作中的角色和影响。报告分析了艺术领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价值对齐变迁,例如内容混乱、审美趋同等,强调了价值对齐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重要性;上海师范大学易旭明教授《数智媒介“实践转向”中的主流媒体制度和运营》。围绕艺术创作与系统变革的关系,探讨了媒介逻辑、制度逻辑和运营服务逻辑的转变。提出了“实践转向”的概念,并分析了系统性变革带来的困境,如主流媒体资源服务丰富而氛围稀少的问题,以及数字信息空间注意力稀缺导致主流话语系统权威弱化的问题;北京社会科学院何昶成《数智赋能中国视听产业转型升级:作用机制、现实困境和实现路径》,认为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浪潮下,数据的重要性被深刻认识,对生产方式、操作渠道和消费场景都产生了影响。因此,发展出了数字化转型和升级两个方向,其中包括政策指导、技术迭代、传播渠道改变、消费者行为变化以及消费模式的转变等内容;华东师范大学刘家夷《苹果的秘密:感性物之存在的技术生成——兼论算法艺术的美学发生》,探讨技术美学的生成性悖论。以经验、知觉与算法三个维度的“苹果”为案例,指出技术不可避免地融入艺术后,人机交互形态和审美经验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感知结构可以修正调整并不断生成。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将生成一种新的记忆形式,人在创作过程中主动放弃一部分主体性,以建立技术为主导的感知结构。


工作坊三:大众文艺

复旦大学田浩《共享越界叙事:论人工智能时代电影观看的“新感受力”》提出“叙事折叠”概念,以描述更多元的观看体系。从电影选题、拆解处理后的转变和学术理论的新思考两部分进行越界叙事探讨。强调AI技术对观众参与度和感官体验的影响。

 

 


上海师范大学何明敏《“小燕子穿花衣”:社会主义电影的美学困境》讨论了小燕子歌曲和电影《上海姑娘》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社会反响、美学特点和知识分子自我认同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高凯和鱼思哲在《AI影评的技术逻辑、困境与批评重构——基于“情本体”视角的审视》中以“情本体”视角切入,分析了AI影评的技术驱动本质与“零度写作”困境。技术应该作为情感增益媒介,回归电影批评以情感连接的本质;上海师范大学翟嘉靖在《音乐有国界——China Travel短视频内容何以影响中国国际形象传播效果》中关注到全球化媒介格局下,短视频成为文化传播新载体,外国游客拍摄的“旅中短视频”成为展示中国形象的重要渠道。配乐类型在“画面内容—心理感知—旅行意愿”之间的作用路径上发挥了关键的调节作用:非中国风配乐强化了人文景观的视频所带来的感知新颖性,而中国风配乐则强化了自然景观的视频所带来的熟悉感效应;上海大学叶端《跨媒介视野下的城市书写》为题,认为都市生活的媒介表现已经走向碎片化、去中心化、去诗意化、去文学化,而城市书写的媒介也走向多元融合与“再媒介化”。


工作坊四:文明互鉴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吴佩烔《“有色彩的形式”:美国汉学之中国画史书写中的色彩观》,探讨了美国汉学对中国画史书写中的色彩观,挑战了西方艺术史中对色彩的忽视。通过“再情境化”理论,指出色彩在当代美国汉学中被重新审视,成为理解中国画的关键,为艺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温珊珊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城市监管官与地方治理》,聚焦罗马帝国时期城市监管官与地方治理的关系,探讨其设立背景、职能演变及历史影响;上海师范大学程茜雯在《修辞与荣耀:罗马帝国五贤帝时期的士麦那与以弗所之争》中,通过分析士麦那与以弗所之争,揭示了罗马帝国修辞术与政治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为理解罗马帝国的统治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上海师范大学叶晓瑶在《日本的古都京都与冷战时期世界性作家的身份认同问题: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川端康成为中心》中认为,战后四五十年代,日本亟需重塑国际形象,京都作为千年古都,其“和平古雅”的文化特质被精心打造,成为日本回归国际社会的重要名片。川端康成的文学创作与京都的城市意象相互成就,成功将这座古都构建为一个承载着永恒之美与人类共通情感的“世界城市”。


工作坊五:海派文化

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方頠玮在《晚清小说“江南”叙事的空间位移与现代江南秩序重构》中,分析了晚清小说“江南叙事”的空间位移,对传统群居家族的冲击,以及现代江南公共空间的形成过程。不仅是对江南区域社会历史经验的书写,更是对江南进行了现代性的重构。

 

 

上海师范大学刘文君《海派文化的媒介记忆建构——以〈人民日报〉(1949-2024)的报道为例》,从媒介记忆视角出发,基于《人民日报》(1949-2024)中关于“海派”的报道,分析海派文化的媒介记忆建构过程。《人民日报》通过话语建构与语义变迁,将海派从地方艺术风格逐步塑造成上海城市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媒介在社会记忆形成中的关键作用。

上海师范大学王明苑《从摩登到革命:越剧〈祥林嫂〉与“民族形式”的都市面向》中认为,越剧《祥林嫂》以“哀情化”的艺术策略和现实主义表演实现了鲁迅《祝福》的跨媒介传播,在都市大众文化语境中重塑了“民族形式”的现代面向。

上海师范大学邹啸在《冯至与同济大学新考》中以新见史料为基础,梳理阐释了冯至在同济时期所承担的多重角色,深入剖析其间的具体活动与文化实践,以及冯至立身处世的价值取向、学术道路、思想演变过程。在价值崩溃、一切皆不确定的年代,冯至的思与行、创作与翻译都提供了一种在混乱与虚无中保持自由与创造力的哲学。

在圆桌论坛环节,上海师范大学蒋杰、同济大学陈昶、上海师范大学沈悦等就AI时代的热点问题与师生展开了热烈讨论。


(供稿、摄影: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