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至6日,以“教育伦理、立德树人与学校德育”为主题的全国第四届教育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在教育部教师工作司的大力支持下,在广州中山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伦理学会教育伦理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教育伦理学会”)主办,由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广东省伦理学会、上海师德研究与评价中心联合承办。来自中山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厦门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等全国近40所高校的教育学、伦理学等专家学者和基础教育工作第一线代表共计130多人出席会议,收到会议论文70余篇。

11月5日上午的会议开幕式由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应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伦理学会会长李萍教授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辉教授致热情洋溢的开幕词。李萍教授强调指出,我们今天要发扬孙中山先生“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社会责任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中国教育伦理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对学校德育进行科学的价值引领。
中国教育伦理学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在发表大会主旨讲话中深刻地指出,教育伦理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我们当前教育伦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职业活动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核心价值观真正地融入到新型的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和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中去。教育伦理研究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问题为中心,坚持合理的价值导向,分清是非善恶,做好师德的底线的规范和向上的引领。开展师德建设必须尊重教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体积极性,尊重教师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道德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又是一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的群众道德。我们既要激励广大教师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又要维护教师正当合理的权益。以身作则,立德树人是教师责任内的道德义务。
本次会议的主题学术报告第一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王本陆教授主持。林滨教授的讲演《教育本真性下的精致利己主义反思》探讨了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性;卜玉华教授的讲演《教育学视角之下的教育自由问题及其叙事研究》分析了自由之人如何长成的问题;糜海波教授的讲演《论教育伦理视域下的公正问题》论述了教育公正的本质和体系;张自慧教授的讲演《师德自觉是师德建设的内生动力》阐释了建构层级化、平民化师德规范的重要性;丁慧民副教授的讲演《立德树人:教师职业伦理旨归》提出了教师应当是经师和人师的结合,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一些突出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的阐释和贯彻教育公正、教育平等、教育自由等教育伦理的重要原则,克服急功近利和利己主义。立德树人不仅是教师师德的要求,也是体现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旨归。
会议的主题学术报告第二阶段由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主持。在大会发言中,贵州师范大学李金和教授提出,教师尊严是教育伦理建构的核心和基点;广州大学罗明星教授认为,可以把道德“联想”作为德育的重要方法;河北师范大学蔡辰梅教授提出,应当划清教师惩戒的法律边界、伦理边界和教育边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金晓莉对中美中学德育教育实施过程进行了比较与反思;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勤教授结合本校实际,探索了师德建设新路径。湖北大学靖国平教授从教育伦理视野对上述讲演作了十分精彩的点评。
5日下午, 开始本次会议分组讨论环节,与会的全体专家学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伦理学理论前沿问题、新型教育伦理与师德原则和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教师道德与立德树人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理论探讨。

会议的闭幕式由中国教育伦理学会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主持。童建军、马永庆、王凯、王健等教授、青年学者进行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发言。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研究中心主任钱焕琦教授代表学会通报18个“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的进展情况。广东省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钟明华教授对本届学术年会取得的理论成果给予高度的赞赏和肯定。他提出,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事业,每个教师及教育伦理研究者要反思、洞见、谋划、担当,促进教育伦理的启蒙与自觉,推进教育事业的返正与复兴。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集体到中山大学学人文库、陈寅恪故居学习考察。
本届全国教育伦理学术年会受到国内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纷纷刊发消息,不少作了深度报道,有效地扩大了会议的社会影响。
(供稿、摄影: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作者:闫碧舟 编辑:新闻中心)

11月5日上午的会议开幕式由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泽应教授主持,中山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伦理学会会长李萍教授和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李辉教授致热情洋溢的开幕词。李萍教授强调指出,我们今天要发扬孙中山先生“为社会福,为邦家光”的社会责任意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开展中国教育伦理和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的前瞻性研究,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对学校德育进行科学的价值引领。
中国教育伦理学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在发表大会主旨讲话中深刻地指出,教育伦理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价值基础。我们当前教育伦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职业活动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把核心价值观真正地融入到新型的中国特色教育伦理和教师道德规范体系中去。教育伦理研究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而是以问题为中心,坚持合理的价值导向,分清是非善恶,做好师德的底线的规范和向上的引领。开展师德建设必须尊重教师,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主体积极性,尊重教师是师德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教师道德是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又是一种“人人应做、人人能行”的群众道德。我们既要激励广大教师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又要维护教师正当合理的权益。以身作则,立德树人是教师责任内的道德义务。
本次会议的主题学术报告第一阶段由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院院长王本陆教授主持。林滨教授的讲演《教育本真性下的精致利己主义反思》探讨了学校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性;卜玉华教授的讲演《教育学视角之下的教育自由问题及其叙事研究》分析了自由之人如何长成的问题;糜海波教授的讲演《论教育伦理视域下的公正问题》论述了教育公正的本质和体系;张自慧教授的讲演《师德自觉是师德建设的内生动力》阐释了建构层级化、平民化师德规范的重要性;丁慧民副教授的讲演《立德树人:教师职业伦理旨归》提出了教师应当是经师和人师的结合,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道德与文明》杂志主编杨义芹教授在点评中指出,当前我国教育领域一些突出问题的解决,需要科学的阐释和贯彻教育公正、教育平等、教育自由等教育伦理的重要原则,克服急功近利和利己主义。立德树人不仅是教师师德的要求,也是体现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旨归。
会议的主题学术报告第二阶段由首都师范大学王淑芹教授主持。在大会发言中,贵州师范大学李金和教授提出,教师尊严是教育伦理建构的核心和基点;广州大学罗明星教授认为,可以把道德“联想”作为德育的重要方法;河北师范大学蔡辰梅教授提出,应当划清教师惩戒的法律边界、伦理边界和教育边界。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党委书记金晓莉对中美中学德育教育实施过程进行了比较与反思;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副院长张勤教授结合本校实际,探索了师德建设新路径。湖北大学靖国平教授从教育伦理视野对上述讲演作了十分精彩的点评。
5日下午, 开始本次会议分组讨论环节,与会的全体专家学者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教育伦理学理论前沿问题、新型教育伦理与师德原则和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教师道德与立德树人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理论探讨。

会议的闭幕式由中国教育伦理学会秘书长、上海师范大学何云峰教授主持。童建军、马永庆、王凯、王健等教授、青年学者进行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发言。南京师范大学吴贻芳研究中心主任钱焕琦教授代表学会通报18个“全国师德实践与创新基地”建设的进展情况。广东省伦理学会常务副会长钟明华教授对本届学术年会取得的理论成果给予高度的赞赏和肯定。他提出,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事业,每个教师及教育伦理研究者要反思、洞见、谋划、担当,促进教育伦理的启蒙与自觉,推进教育事业的返正与复兴。
会议期间,与会专家集体到中山大学学人文库、陈寅恪故居学习考察。
本届全国教育伦理学术年会受到国内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南方都市报》等纷纷刊发消息,不少作了深度报道,有效地扩大了会议的社会影响。
(供稿、摄影:上海师范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 作者:闫碧舟 编辑: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