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院研讨中国传统都市内部空间构造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作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5-11-05浏览次数:430


        10月30日至11月1日,人文与传播学院“中国城郭都市诸相与城市历史形态学”工作坊举行主题为“中国传统都市的物理空间与逻辑空间——古代城市的坊与厢”的学术研讨会暨本年度工作坊年会。





        会议由工作坊主持钟翀副教授召集,复旦大学、上海交大、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常州市图书馆和工作坊成员共20余位师生出席研讨。会议分“古代常州的细密画:围郭、厢坊与乡里”“江南都市的空间构造与演化史”“区域中心城市的历史空间与地图学史”三个专题展开,进行了13场报告与讨论。会后,与会者结合研讨主题实地考察了古严州府城、龙门宗族聚落等地。

        这次研讨会是工作坊三年来利用城市历史形态学理论对中国传统都市的内部空间构造进行探索的一次阶段性总结。与会学者从深度探讨常州的个体案例出发,进一步扩展到武进、湖州、镇江、太仓、祁门等江南城市案例,同时又结合合肥、汉中、大理等区域中心城市案例,详细讨论了中国古代城市内部“坊”与“厢”等城市基本行政机构的历史内涵、区域特性与职能转变等。

        钟翀在本次会议主旨发言中指出,就当今国内城市史与城市史地研究的进展而言,针对我国传统都市基层行政管理基本单元——“坊”、“厢”(或其替代单元)的分析已成为学界的最前沿,而在此之中以“坊”制崩溃为表征的城市变革论,向来是构成“唐宋变革理论”的支柱之一,不过,“坊”制崩溃说是否成立、在多大程度上成立仍需通过精确的个案研究积累加以检验;明代以来县之下的乡、都、里等基层组织对于我国传统城市基本逻辑空间的面貌产生深刻影响,是上溯探索中国城市坊厢内涵的重要研究基础,运用城市历史形态学理论,由城市实体空间的精确论证渐及于逻辑空间的全面解析,也是工作坊今后重要的研究方向。

(供稿:人文学院 单桢;摄影:胡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