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冬季,师大学子们正在经历一个充实的寒假。全校3700余名学子积极投身以“法治力量,青年使命”为主题的2015年上海师范大学寒假社会实践,用实际行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今年寒假的社会实践中,我校品牌项目爱心学校以“爱心课堂”形式在全市开办82所,目前已开班26所,其余将陆续开班。我校学子正在全市33所公共场馆开展志愿服务。共79个专题调研项目从435份立项申请中脱颖而出,其中41项通过“挑战杯”校级评审的项目全部列入校级寒假特设调研项目,课题组将在这个寒假深入社会开展课题调研。
学以致用开展社会调查
2015年的寒假具有“时间长,跨度大”的特点,师大学子在假期中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围绕“依法治国”主题开展寒假课题调研。通过社会调查师大学子深入社区、街道,营造良好的文明氛围,增强了自主创新、交流协作的能力。
教育学院学生结合小学教育专业优势,围绕“如何上好一节安全教育课”对低年级小学生危机情境应对能力进行评估,项目组成员以爱心学校的学生为目标,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对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进行测量。针对“国务院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证”这一政策的变动,商学院同学对该政策在大学生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调研,帮助大学生今早明确职业规划和目标。
此外,美术学院学生以上海为例调研“公共艺术对城市生活的影响”。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学生在新年之际开展了“互联网时代传统年俗的流变与传承”的研究。各项目组都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并紧贴自身专业,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了灵活多样的调研活动,在丰富了寒假生活的过程中也更好地理解了“依法治国”的内涵,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担负起了青年使命。

品牌传承开办爱心课堂
今年寒假,我校爱心学校品牌项目以“爱心课堂”的形式进驻社区,在数量上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7所。寒假期间,双职工家庭的子女无人照料,孩子的安全保障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爱心课堂的出现犹如雪中送炭,不仅为父母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也为孩子们带来了充实和快乐。
寒假的爱心课堂走进社区,走近孩子,传递法治精神。新年将近,爱心课堂也为孩子们设置了与众不同的课程,在辅导每一个学生完成寒假作业之余,通过视频图片和生动的讲解带领着他们游历名山大川,周游世界各国,了解新年文化,饱览民俗风情。孩子们在爱心课堂中学到了许多年俗、地理知识,同时也树立了环保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对外汉语学院的长宁区阳光之家爱心课堂更是吸引到了来自博兹瓦纳的外国留学生共同参与志愿服务。音乐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开办的“阳光爱心课堂”,为儿童医院的患儿和特殊人群提供关爱服务。志愿者们悉心教授学员们手工折纸、诗歌朗诵和绕口令,还给他们带去了新年文艺节目表演,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三尺讲台,不仅成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小广播站,也在志愿者和孩子们之间构建起了一座爱的桥梁。爱心课堂的开设丰富了广大学子的寒假经历,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展现了师大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

志愿奉献助力场馆服务
目前,我校学子正在全市33处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和交通枢纽站进行志愿服务,覆盖上海市12个区县。场馆志愿者们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洋溢着热情与朝气。在名人故居和博物馆里,他们耐心讲解,悉心介绍;在图书馆里,他们认真整理资料、编排图书顺序;在医院里,他们不辞辛劳地帮助病人挂号,提高就医效率。
面对“春运潮”的到来,来自法政学院、旅游学院、体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志愿者在全市各大交通枢纽服务。他们在地铁站、火车站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指明方向,服务四海旅客,及时解决旅客们的困难,保障春运客流的有序疏导。
人文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志愿者们在巴金故居,孙中山故居、鲁迅故居等11个文化纪念场馆进行志愿服务,他们始终带着微笑引导游客,并为服务场馆编写志愿者专刊。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志愿者们为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提供志愿服务,协助工作人员维持场馆秩序。

社会实践是每位学子回报社会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每一个驻足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宾至如归,每一位参与者深入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都收获了成就与幸福,也提升了投身公益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志愿者们在奉献自我的同时传递了满满的爱。他们,用青春的热情驱散寒意、用暖人的爱心消融冰雪,全力投入各项实践项目,书写着青春精彩,践行着社会理想!
(供稿、摄影:校团委、校学联)
学以致用开展社会调查
2015年的寒假具有“时间长,跨度大”的特点,师大学子在假期中充分利用休息时间,围绕“依法治国”主题开展寒假课题调研。通过社会调查师大学子深入社区、街道,营造良好的文明氛围,增强了自主创新、交流协作的能力。
教育学院学生结合小学教育专业优势,围绕“如何上好一节安全教育课”对低年级小学生危机情境应对能力进行评估,项目组成员以爱心学校的学生为目标,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对学生的运动安全意识进行测量。针对“国务院取消67项职业资格许可证”这一政策的变动,商学院同学对该政策在大学生中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调研,帮助大学生今早明确职业规划和目标。
此外,美术学院学生以上海为例调研“公共艺术对城市生活的影响”。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学生在新年之际开展了“互联网时代传统年俗的流变与传承”的研究。各项目组都聚焦社会热点问题并紧贴自身专业,采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个案访谈等多种形式,开展了灵活多样的调研活动,在丰富了寒假生活的过程中也更好地理解了“依法治国”的内涵,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担负起了青年使命。

品牌传承开办爱心课堂
今年寒假,我校爱心学校品牌项目以“爱心课堂”的形式进驻社区,在数量上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7所。寒假期间,双职工家庭的子女无人照料,孩子的安全保障成了一个棘手的问题,爱心课堂的出现犹如雪中送炭,不仅为父母们解决了燃眉之急,也为孩子们带来了充实和快乐。
寒假的爱心课堂走进社区,走近孩子,传递法治精神。新年将近,爱心课堂也为孩子们设置了与众不同的课程,在辅导每一个学生完成寒假作业之余,通过视频图片和生动的讲解带领着他们游历名山大川,周游世界各国,了解新年文化,饱览民俗风情。孩子们在爱心课堂中学到了许多年俗、地理知识,同时也树立了环保意识。值得一提的是,对外汉语学院的长宁区阳光之家爱心课堂更是吸引到了来自博兹瓦纳的外国留学生共同参与志愿服务。音乐学院、信息与机电工程学院开办的“阳光爱心课堂”,为儿童医院的患儿和特殊人群提供关爱服务。志愿者们悉心教授学员们手工折纸、诗歌朗诵和绕口令,还给他们带去了新年文艺节目表演,让他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
三尺讲台,不仅成为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小小广播站,也在志愿者和孩子们之间构建起了一座爱的桥梁。爱心课堂的开设丰富了广大学子的寒假经历,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展现了师大学子良好的精神风貌和综合素质。

志愿奉献助力场馆服务
目前,我校学子正在全市33处纪念馆、博物馆、图书馆和交通枢纽站进行志愿服务,覆盖上海市12个区县。场馆志愿者们是这座城市的名片,洋溢着热情与朝气。在名人故居和博物馆里,他们耐心讲解,悉心介绍;在图书馆里,他们认真整理资料、编排图书顺序;在医院里,他们不辞辛劳地帮助病人挂号,提高就医效率。
面对“春运潮”的到来,来自法政学院、旅游学院、体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的志愿者在全市各大交通枢纽服务。他们在地铁站、火车站不厌其烦地答疑解惑,指明方向,服务四海旅客,及时解决旅客们的困难,保障春运客流的有序疏导。
人文与传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志愿者们在巴金故居,孙中山故居、鲁迅故居等11个文化纪念场馆进行志愿服务,他们始终带着微笑引导游客,并为服务场馆编写志愿者专刊。外国语学院、数理学院、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志愿者们为上海图书馆、上海博物馆、上海电影博物馆等公共文化场馆提供志愿服务,协助工作人员维持场馆秩序。

社会实践是每位学子回报社会的窗口,通过这扇窗,每一个驻足的人都能够感受到宾至如归,每一位参与者深入社会、服务他人的同时都收获了成就与幸福,也提升了投身公益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志愿者们在奉献自我的同时传递了满满的爱。他们,用青春的热情驱散寒意、用暖人的爱心消融冰雪,全力投入各项实践项目,书写着青春精彩,践行着社会理想!
(供稿、摄影:校团委、校学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