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工作座谈会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作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4-12-26浏览次数:27659


       12月25日下午,学校举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工作座谈会。校长朱自强、副校长柯勤飞,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处副处长叶霖霖出席会议。9个流动站负责人、相关学院院长、人事处负责人、博士后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柯勤飞主持。


       朱自强和叶霖霖共同为我校2014年度新获批设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科研流动站授牌,并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朱自强指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不仅对遴选优秀师资、对青年学子的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拓展各方面的科研合作起到了重要作用,希望今后流动站对各个学科的发展发挥更大辐射作用。叶霖霖指出,上海市的博士后管理工作近年来一直在尝试制度创新,目前正在着手推进结构优化、加强国际化合作等工作。希望上海师范大学在流动站的管理中处理好规模与质量的关系,优化博士后的来源结构,整合各方资源,将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工作有机结合。2014年度新设流动站负责人生环学院院长王全喜和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汪青松发言,对上海市人社局、教委和学校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表示珍惜机会,将依托博士后流动站平台、加强科研合作,推动学科发展。




 
       
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苏智良祝贺两个新站的设立,并介绍了学院在流动站日常运行中的一些重点环节。他认为流动站要具有主动规划和运作的意识,要拥有一批核心有学术感召力的知名学者,合作导师要具备前沿学术研究的能力,流动站的负责人要对流动站的关键环节,诸如考核、监督机制认真执行。作为合作导师,他也热情寄语在座的博士后在科研方面珍惜分分秒秒,在教学方面积极主动投入。两位博士后代表岳钦韬、王静盘点了入站以来从论文发表、项目合作,到教学实践、社会服务、带教学生等方面的收获,并就出站前的科研教学工作谈了各自的设想。

       会上,人事处负责人回顾了我校博士后流动站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博士后流动站在师资培养、科研合作、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同时也指出了流动站在发展中需进一步改善的,诸如发展不平衡、部分流动站师生合作不充分、硬件环境还有待提高等三个方面问题。

       自1999年我校首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中国语言文字流动站成立以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已经拥有了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实现了对博士点的全覆盖。截止2014年12月,我校招收博士后累计已经达到199名,出站124名,一批已经留校的博士后已经成长为科研教学的骨干。近年来我校在博士后流动站建设中尝试机制创新,招收师资博士后,并采取了双选拔、双导师、双考核的“三双”机制,将部分博士后纳入师资队伍管理,这将成为我校精选师资储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种创新举措。

(供稿、摄影: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