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四位教师承担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日前通过了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的验收,等第均为良好。分别是吴为善教授的《汉语“重轻型”韵律模式的整合效应及其认知解释》、施晔教授的《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研究》、钟翀老师的《基于早期近代地图的江南古城空间结构复原及城市形态研究(1870-1919年)》、徐松如老师的《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研究》。
吴为善的最终成果为20万字的同名书稿。该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汉语韵律层面和特征的考察,着眼于“中重”与“重轻”两种韵律式的对立与互补关系,来探索汉语中“重轻型”韵律模式的整合效应以及辨义功能,并力求做出合理的认知解释。
施晔的最终成果为31万字的同名书稿。该课题聚焦高罗佩汉学研究成果及狄公案小说,考察高罗佩为中学西传作出的种种努力及“高罗佩现象”在欧洲汉学史上的地位及独特性,进而讨论后殖民时代“中学西传”的特点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日益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焕发出更强韧的生命力。
钟翀的最终成果为10万字的书稿《近代地图与江南古城历史形态研究》。该课题的研究以深入发掘江南古城的历史内涵为主要目的,所揭示的有关城郭都市历史形态的具体构造与遗构,以及有关江南古城的早期近代城市实测地图与近代复原地图,将为城市规划、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等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徐松如的最终成果为20万字的书稿《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该课题以社会文化的一个面向——都市文化作为切入的工具,透视旅沪徽州人这个移民群体在进入现代商业都会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和文化更生情况。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都市中的移民群体是区域文化互动的“文化中介人”,他们不仅为构建都市文化提供重要源泉,也为桑梓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吴为善的最终成果为20万字的同名书稿。该课题的研究立足于汉语韵律层面和特征的考察,着眼于“中重”与“重轻”两种韵律式的对立与互补关系,来探索汉语中“重轻型”韵律模式的整合效应以及辨义功能,并力求做出合理的认知解释。
施晔的最终成果为31万字的同名书稿。该课题聚焦高罗佩汉学研究成果及狄公案小说,考察高罗佩为中学西传作出的种种努力及“高罗佩现象”在欧洲汉学史上的地位及独特性,进而讨论后殖民时代“中学西传”的特点及其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在日益全球化的大环境中焕发出更强韧的生命力。
钟翀的最终成果为10万字的书稿《近代地图与江南古城历史形态研究》。该课题的研究以深入发掘江南古城的历史内涵为主要目的,所揭示的有关城郭都市历史形态的具体构造与遗构,以及有关江南古城的早期近代城市实测地图与近代复原地图,将为城市规划、城市历史景观保护等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徐松如的最终成果为20万字的书稿《都市文化视野下的旅沪徽州人(1843-1953)》。该课题以社会文化的一个面向——都市文化作为切入的工具,透视旅沪徽州人这个移民群体在进入现代商业都会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和文化更生情况。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都市中的移民群体是区域文化互动的“文化中介人”,他们不仅为构建都市文化提供重要源泉,也为桑梓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供稿:社科处 作者:江家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