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上海市教委组织专家对2012年确立的第一批、第二批共26个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进行了中期检查,专家围绕《上海高校知识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方案》的要求,对照每个平台的建设目标,从实体化建设、实质性运行和实际性成效三个方面进行检查,经过专家评审,包括我校“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中心”顺利通过中期检查。
近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上海交通大学“IFSA协同创新中心”等2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名单的通知》(沪教委科〔2014〕60号),我校“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中心”被列为首批“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并正式更名为“上海市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市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是2012年2月经上海市教委批准筹建的第一批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由上海市农委副主任殷欧担任平台理事会理事长,我校副校长丛玉豪担任副理事长,生环学院院长王全喜教授任平台主任,理事会成员由学校领导、学校主管部门、行业领导、本领域业务和管理专家、企业主管组成。该中心以上海及周边地区植物资源搜集和保护为特色,以上海市农业需求为目标,进行植物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开发研究,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服务。
经过两年的建设,在教委、农委的支持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各个部处的协助下,中心的发展迅速,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心专用的场地建设与改造基本完成,组成了一支40余人的研究与开发队伍(其中教授15人,杰青1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曙光2人)。并组成13个科研团队。在水稻、绿叶菜等领域进展明显,并参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中心的成果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中央电视台、文汇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上海科技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信息网、东方早报、新民晚报、天天新报、新闻晚报、东视、上视、教视等纷纷予以报道,并被多家网站转载。相关报道一经播出,更有相关区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以及热心观众前来咨询项目推广事宜。
中心将进一步集聚上海市农业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推广与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重点突破该行业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努力建成高校知识服务社会的示范基地。
(供稿:科技处)
近日,上海市教委发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公布上海交通大学“IFSA协同创新中心”等21个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名单的通知》(沪教委科〔2014〕60号),我校“植物种质资源开发中心”被列为首批“上海市协同创新中心”,并正式更名为“上海市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
“上海市植物种质资源开发协同创新中心”是2012年2月经上海市教委批准筹建的第一批上海高校知识服务平台,由上海市农委副主任殷欧担任平台理事会理事长,我校副校长丛玉豪担任副理事长,生环学院院长王全喜教授任平台主任,理事会成员由学校领导、学校主管部门、行业领导、本领域业务和管理专家、企业主管组成。该中心以上海及周边地区植物资源搜集和保护为特色,以上海市农业需求为目标,进行植物种质资源的创新与开发研究,为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服务。
经过两年的建设,在教委、农委的支持下,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各个部处的协助下,中心的发展迅速,在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中心专用的场地建设与改造基本完成,组成了一支40余人的研究与开发队伍(其中教授15人,杰青1人,****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3人,曙光2人)。并组成13个科研团队。在水稻、绿叶菜等领域进展明显,并参与社会服务,成效显著。中心的成果吸引了多家媒体的关注与报道。中央电视台、文汇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上海科技报、中国新闻网、中国教育信息网、东方早报、新民晚报、天天新报、新闻晚报、东视、上视、教视等纷纷予以报道,并被多家网站转载。相关报道一经播出,更有相关区政府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以及热心观众前来咨询项目推广事宜。
中心将进一步集聚上海市农业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成果推广与现代化管理等方面的优秀人才,重点突破该行业中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努力建成高校知识服务社会的示范基地。
(供稿:科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