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高端学术论坛—教育创新与城市发展学者对话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作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14-10-17浏览次数:18207


       10月14日下午,校庆60周年高端学术论坛――“教育创新与城市发展”在教苑楼多功能厅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郑时龄教授;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界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历史学会会长刘新成教授;首都博物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郭小凌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复旦学报》主编汪涌豪教授应邀在论坛上与听众进行精彩互动与交流。论坛开始前,党委书记陆建非、副校长柯勤飞、副校长刘晓敏亲切会见来我校参加校庆论坛的四位专家。


       党委书记陆建非教授致辞。他代表学校欢迎四位知名学者做客我校60周年校庆高端学术论坛,并就大学与城市的关系作了精辟的阐述。他指出,大学与城市、城市与世界之间形成了共生互动的关系。大学因城市兴而兴,大学兴盛则促进城市的发展,一流大学与世界城市都有高度的契合。我们正以各种形式庆祝建校60年华诞,我们更关注深层次的校庆意义和价值,即彰显学术,坚持大学精神,弘扬大学文化。


       论坛以对话的方式展开。四位学者分别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阐述了创新教育与人才培养、城市发展的关系。郑时龄院士指出,全球城市建设涉及金融、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多个领域的中心建设,大学生们是城市建设需要的人才,因此要多接触城市生活,用平和心态解决每天遇到的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即是创新的过程。曾为首都师范大学校长的刘新成教授,对两校共有的师范生教育即教师教育问题给出了独到见解。认为我们现在的国民教育缺失怀疑精神,教育的创新应加强培养“怀疑精神”,而不是让“信”、“服”占居主要轨道。关于教育机会公平问题,郭小凌教授认为:在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环境下,存在着选择“质”的公平还是选择“量”的公平的矛盾。多数情况下机会眷顾少数人,个人应自强不息,通过努力争取到以考试为杠杆的“质”的公平。汪涌豪教授则用典型个案向与会同学诠释了教育与创新的含义,他提出创新是一种精神,一种气质,一种不断向前、探索真理的心态;教育会使人心胸开阔,教人在现实的生活中达到知识完善,心智成熟。在提高智商的同时提高情商,在个人的奋斗时有团队合作,在想到自己时更多地想到别人。


       此外,论坛还采用现场提问和微博互动等方式,让现场听众与专家进行互动与交流。现场与会者分别就教育创新、教育公平、素质教育、学生培养质量、教师教育与教师职业等问题提问,嘉宾们均一一予以作答。

 
    最后,副校长刘晓敏代表学校向四位学者赠送了《上海师范大学60年志(1954-2014)》等校庆纪念品,表达学校的诚挚谢意。

(供稿、摄影:社科处 作者:刘志惠)


附:学者简介

 
      郑时龄,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法国建筑科学院院士,意大利罗马大学名誉博士,出版《建筑理性论》、《建筑批评学》等专著,主要设计作品有: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城市设计、杭州中国财税博物馆、上海复兴中学教学楼、上海格致中学教学楼、上海外滩公共服务中心等。

       刘新成,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人大常委,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世界史学科评审组召集人,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历史学会会长。研究领域为西欧中世纪和早期近代史、全球史。

       郭小凌,首都博物馆馆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兼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国家社科基金世界历史评审组成员,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教育部考试中心研究员等职。研究领域为世界古代史和西方史学史。

       汪涌豪,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复旦学报》主编。曾为日本九州大学客座教授,神户大学特任教授。著作有《中国文学批评范畴及体系》《言说的立场》等16种;曾获教育部和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霍英东教育基金会奖、中国国家图书奖、上海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多项及省部级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至三等奖多项。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文学与美学、古代哲学、史学与文化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