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学习强国转东方教育时报 2021年5月6日
标题: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团队走进上海师大 为师生解读党的“精神密码”
作者:李婷
月27日上午,上海师范大学“庆建党百年 解红色密码 传英烈精神——第七期‘成长有约’分享会”举行。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主创团队走进校园,为师生们现场演绎,分享红色故事背后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密码”。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和青年舞蹈演员朱洁静、王佳俊以主题演讲、访谈分享的形式,通过现场观摩和线上直播相结合,为党史学习教育插上“艺术翅膀”,用青年人喜爱的方式,播撒红色种子。
舞动红色记忆,赓续百年荣光
传承经典,舞蹈致敬信仰。上海师大音乐学院舞蹈系2021届毕业班学生带来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中经典舞蹈片段——《渔光曲》,以一段优美的女子集体舞作为活动开篇,把我们带入了上海弄堂里的一个清晨。中国人迎着朝阳,沐浴晨曦,心怀信仰,开始了充满希望的生活。台上舞蹈直触人心,台下观众热血沸腾。
在观看中,台下师生被深深吸引,那一辈的革命者,为了让后方的人们可以闲适地生活,付出了多少牺牲。舞蹈系2021届毕业生曲野鸣说道:“我第一次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这部舞剧时,就被革命先辈坚韧的品格和砥砺前行的勇气深深打动。今天有幸在舞台上表演《渔光曲》这一经典片段,对我来说是一次非常宝贵的机会,让我可以用自己的舞蹈向经典致敬,表达对革命英烈的崇敬,展示青年的热情和担当。”
两代青年对话,点燃红色基因
隔空对话,时代呼唤使命。男主王佳俊和女主朱洁静通过主题演讲,各自分享了自己与剧中角色的故事,仿佛是两个时空在对话。“李白一定是个有着对未来美好生活向往的人,他的这份希望促使着他的信仰更加的坚定,所以他最后会选择走上可能牺牲的道路”,王佳俊说。剧中的李侠舍生忘死,用生命争取情报,剧外的佳俊也在用自己的行动,彰显青年本色。“《永不消逝的电波》是一部‘今天的80后关注上世纪同龄人,通过创作演出感染当下的青年人’的作品。通过当代青年人的眼睛去回顾这段历史,塑造出舞剧特有的红色英雄形象。我希望能够让更多当代青年观众可以认识到、了解到这些红色英雄,我希望我们的红色种子可以播撒的更远,我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回忆这段民族记忆来点燃观众心中的红色基因。”
回望创作初心,传承英烈精神
不忘初心,彰显时代精神。电波的故事,在舞台之上徐徐展开。信仰的力量,在观众心中缓缓浸润。面对上海师大影视传媒学院学生李辰朝“您是如何把一个个真实人物转变成一个个艺术形象”的提问,王佳俊回答道“我想在打动观众之前,这些英雄们早已打动了我们。通过汗水,泪水,我们一点一点地让英雄们变得有血有肉,最终在舞台上塑造出了平凡又伟大的英雄形象。”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红色的城市,更是初心之地。像李白烈士这样许许多多在隐蔽战线的战士,在上海解放前夕壮烈牺牲,为上海的解放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舞剧是对英雄先辈的缅怀,和对先辈英雄的致敬”,陈飞华团长这样说。学校通过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引领新时代的师大学子,更要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赓续红色精神,以青春砥砺新征程。共产党人李白的精神不仅存在于过去,它已经传递到了今天,在那些守卫在祖国边疆的战士身上,在那些冲进最危险地方的医护人员身上,更在我们青年一代人的身上。
活动的最后,上海师大学生向《电波》主创团队赠送了油画和书法作品。油画选取的是两位青年舞蹈家在《电波》中扮演的人物形象——李侠和兰芬,书法作品上是“长河无声奔去,唯爱与信念永存”这13个字。“电波”超脱言语,透视的是执于真理、而不止于岁月的革命情怀。“永不消逝”的是跨越百年的时代精神。长河无声,滔滔奔去,电波不绝,信念永存。希望‘电波’能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永不消逝的电波,永不褪色的精神。据悉,上海师范大学还将邀请优秀党史专家、教授学者、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专业的青年学子等讲好百年党的故事,用师生喜欢听、听得进的语言,建师生能参与、爱参与的平台,组织开展特色鲜明、丰富有趣的活动,激励师生在学思践悟中担当时代使命,在奋发有为中传承红色基因。
链接地址: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3013669805873752370&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13013669805873752370